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行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行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关系?
理解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关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大,我真的不指望这篇回答或者其他回答能帮助你去完全理解,但也别太失望,先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以后慢慢理解。
最简单的解释:
然而他们关系却很复杂:
古人讲究的笔法是贯穿于整个书写过程,人在书写的时候需要同时把握笔法、笔势、笔意的技巧方法,特别是在写草书的时候,在快速书写的过程完美展现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笔法是根基,没有好的笔法,其他再好都等于零,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必须要打牢,是我们的基本功。
草书当中重在笔法的锤炼,因为笔势是你很容易看出来的,什么开合、收放、疏密、大小等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能快速见效的,但是笔法不同,由于书写较快,草书容易出轻、滑、薄的毛病,因此草书贵在“使转”,即笔法。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说的就是草书容易变现个人的情绪变化,即笔势变化,但书写的质量高低蕴含在笔法当中!
一流高手的草书展现的不仅仅是变化多姿的草书风貌,更多是佩服其在自然书写中能够很好的把控用笔的质量。
当然草书的整体风貌是非常要的,这包含了整体的节奏和书写的层次感,是情绪和状态的反应。不好理解,也不容易懂,没关系,慢慢来,这才是书法最迷人的地方,要是那么容易懂,书法便没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书法各体的点画线总是由起笔,收笔,中途笔这三部分组成。但草书的这三个部分却不同于正书,它表现的变化多端,很多地方并不能像正书一样可以确切地说明是方,是圆,每一种起收也没有固定的路线图。藏露,方圆,正侧的范围较大,形式和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草书的起笔比正书简省得多,即使藏锋也是在一个快速的小幅度动作中完成,是在笔和纸相交瞬间和中途笔交融在一起进行。起笔以圆为主。今草的收笔因受楷行笔画影响,带上一些行楷笔画的收笔笔意。反捺反钩挑,以及所谓悬针,垂露等。
在草书中笔形最复杂,最富变化,同时也最见草书精神,意味的是中途笔。有时中途笔一连几个字,这样必须使用中锋,所以中锋用笔是草书的基本笔法。
笔势,‘草以使转为形质’‘使’就是笔的上下左右的运动,‘转’是曲线的转换方法。草书主要特征是由使转来完成的以及它的线形线质。草书书写在使转中最关键的是笔形和控制笔的能力。有行无列、无行无列是草书章法的两种行为。
草书是一次连续的过程,在用墨用笔的过程中是气韵不断的。有时一笔书写几个字,写一个字也要上下‘笔断意连’,节奏段落也要承上启下,几个节奏段落来完成整篇的大组合。大草、狂草比小草不好写,但它的艺术性最强,‘意在笔先’很重要。
在改造好字形、安排好整体的构图效果以后,就要注意节奏运用了,在轻重点上,要通盘考虑,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书写。在书写时,下笔以后就不用再去考虑具体的细节,而应义无反顾的精神果断的一气写成。经过长期临帖养成书写能力,自己的创作水平会逐渐成熟起来。
笔法、笔势、笔意是沈尹默在谈书法文章中总结的关于书法分析研究的三个层次即三个方面。不仅是草书,书法的其他各体也都适用,但是草书的法、势、意更明显也更难。
笔法就是书写笔画的用笔方法,笔势是书写笔画及组字的运笔趋势,笔意就是由笔法和笔势完成文字书写后所产生的艺术意韵。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连一体的,由法生势,法势出意。无法无势则徒具字形,字形无意亦非书法,古称俗书,亦即实用书写。
笔者在长期书法实践、研究、鉴定和教学中对沈氏“三笔理论”的笔***述作了形象化、具体化的总结,提出新三笔理论,即一、合笔法,二、出笔锋,三、极笔性。
新三笔理论认为草书首先要写出中锋圆润劲健的笔画,即合笔法。孙过庭《书谱》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次是在草书笔画使转中笔势挥洒龙跳虎卧,写出笔锋,即出笔锋。当高手充分利用毛笔性能写出异常精彩的杀尽中山兔的笔锋,自然笔意出神入化,瑰丽高雅,充分展示了毛笔字的艺术性,即极笔性。
每次说到“草书”我都会情不由衷的想到了有“草圣”美誉之称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因为张旭在笔法上将王献之创造的“新研”之势推向了极端,运用狂草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中最抒情的语言,全凭自身意气,将***、天宝年间的文化氛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之所以在开篇就提起张旭,那是因为张旭把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很有节奏秩序的运用在一起,可以这么去理解草书中的笔法、笔势、笔意,笔法就是书写草书时的动作,其实草书的笔法和其它字体的笔法含义并无区别,只是技巧不一样而已,有些如走、有些如跑、有些如飞……
既然笔法如同动作,那么笔势就是“力度”了,比如张旭的草书笔势就“柔中见刚”,怀素的草书笔势就显的“骤雨旋风”,草书的笔势和笔法息息相关,只有熟练的笔法才能有张力的笔势,毕竟草书是简化字体的偏旁部首和连笔,运笔时只有一气呵成,才能婉转流畅,
可以这样认为熟练的笔法、有张力的笔势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有生命灵动性的笔意,笔意就是“书风、书骨”,书法的整体效果,比如,怀素的草书就好比“龙蛇竞走、激电奔雷、神***流动”,张旭的草书是“动中有静,满纸如云烟缭绕”,
还有苏轼曾形象地形容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像“树梢挂蛇”,笔意纵横,章法错落流贯,气势雄伟苍浑。所以总而言之,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的关系是必须“一步到位”,完全考验书法家的自身意气、书法创作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草书之美是“潦草”之美,笔法、笔势、笔意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笔势是指草书点画,线条在行笔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所以笔势是建立在娴熟的笔法和结构基础上的,笔意则是统领笔法,笔势,章法,通过构思布局,使作品产生和谐统一,笔脉相通,生动活泼的节奏和效果,正如张怀瓘所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草书遒劲,苍劲,秀润各种的线条质感、力度不是出现在表层,而是表现在点画中,若不是全身气力的功用,秉笔直书,一气呵成,章法一致,笔调统一,是很难左右逢源,欹侧相宜,应付裕如的。
沈尹默先生在谈"笔势、笔法、笔意"的关系时指出:“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笔势乃是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特殊姿势的写法。二者本来是有区别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书法创作的根本途径应是以意用其力,以力成其势。
行草书中,行与行之间该怎样相互呼应呢?
谢谢邀请!
首先,行草书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更有呼应!如果没有呼应,没有变化关系,就称不上是书法!
个人在这里浅显地聊一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以怀素自叙帖为例……
以下图一二三为例的第一二行字,大小对比关系,粗细对比关系,字与字的疏密对比,浓墨淡墨对比,连与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
有了对比关系,才能在全篇布局里产生呼应关系,相似元素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是因为对比才找到同类型,呼应关系自然产生!
如上如述,如此多的同类型产生了多少的呼应……
以上图为例,我们在怀素自叙帖中发现,接下来三行为粗浓线条组成块面,跟着三行细线条组成块面,大的对比呼应关系又形成了!
前几天在视频里看到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讲书法的课程,感觉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但是讲到的其中一点不敢苟同。他谈到自叙帖中“奥”字,如图四,第一笔非常之粗,不合适,很突兀,临帖时应该变细,还为之找到了一个人临帖习字中写得很细的图片来佐证!
准备学习学习毛笔书法,喜欢行书,求大家推荐下临帖临谁的好?
准备学习学习毛笔书法,喜欢行书,求大家推荐下临帖临谁的好?有目标地学习书法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些学习书法的朋友就没有确定自己学习书法的目的所在人云亦云。
图片:苏轼 《寒食诗帖》
行书是一种自由、潇散的字体,它不但容易辨识,而且在书写书面方面也比较快捷,在目前的书写中主要是以行书中的行楷字体为主。
行书字体按照所含笔法的多少可以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含楷书笔法比较多的就称之为行楷,含草书笔法比较多的就称为行草。我们现在一般情况下讲的行书都是指行楷字体,而行楷字体被大部分人认为是楷书的一种快写字体。
图片:王珣 《伯远帖》
把握书法的学习顺序,有益于我们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层次。一般来讲,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是沿用古人的学习法进行,毕竟古人学习书法的方法经过漫长的时间证明它是科学有效的。
学习书法首先从笔法开始学起,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审美,从正体字当中择一进行临帖学习。目前在五种字体当中,篆书、隶书和楷书是正体字,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择帖[_a***_]。
按照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来看,建议从楷书开始入门学习。楷书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巅峰,其一为魏碑,其二为唐楷。至于具体的碑帖,建议题主多去找寻这方面的资料,最后确定自己所喜欢的。一定要多看多做对比这个很重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行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行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