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枯笔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枯笔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创作怎样用好“枯笔"?
感谢邀请
关于枯笔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就书体本性说枯笔篆书楷书基本不用,大篆隶书行书小草少用,大草用的稍多。
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为了表现枯湿的对比效果,往往故意由湿写干再到枯。还要为了形成块面对比效果有意搞一段湿的,再搞一段枯的。这种做法实际己经是书法美术化的制做法了。
自然书写的状态下,笔毫中的墨用到稍现枯笔就该醮墨了。只有在书写者情绪或激昂或压抑需要渲泄或者为了保持一段文字内容的连贯性不使其断气,才偶现枯笔现象。
因上述原因,感觉一件书法作品中偶有枯笔足矣,还要和内容相匹配为好。有些书作为了视觉效果不理会文字内容,刻意造一大片枯是较低端的,也是不耐细细审视的作品。🙏🙏🙏
飞白需要功夫,书法的笔法功夫,功夫不到不要妄求飞白!
大家都认为飞白是枯笔行书的结果,这是一个误解,严重的误解!一个笔***夫到家的书法人,即使用浓墨也可能写出白飞的效果!也只有能用浓墨能写出飞白的人,才能堪称书法大家。
大家可以看颜真卿,米芾以及王铎的飞白书法,不一定是枯墨时才出现飞白,这些大家只是为了追求墨色的变化才在浓墨时不用飞白的笔法,可是,你仔细去看这几位大家浓墨时的书写的文字,还是有飞白书法的蛛丝马迹!
回到题主的话题,如何用好枯墨,那只有苦练笔法,笔法深厚了,你的枯笔功夫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出神入化了!
枯笔是笔毫墨少快干时,在行笔中出现的,笔画中有丝丝飞白的笔触。
在书写中,由于笔毫有时含墨少,不能平拖而出,笔画浮于表面,在行笔时,笔尖顶着纸面逆行,边行边按边提顿。以写出沉着的笔画来。枯笔有沉郁、苍古、老辣和淡远的意趣。在创作中,一笔书写多字,墨色由浓到枯渐变,有自然渐变过渡,也形成一种节奏变化。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南宋张即之《杜甫诗卷》时露飞白,行笔果断,干脆利落。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张即之书《杜甫诗卷》。
枯笔主要用于行草书及隶书,篆体字及楷书宜慎用。有一位楷书大家认为,楷书绝对不允许出现枯笔,出现就是败笔无疑。这种说法有点武断,但的确有一定道理,纵观欧赵颜柳四大体,的确鲜有枯笔。好在楷书不求快,有的人甚至会一笔一舔墨。
在行草书创作中,一旦下笔,墨水自然会逐渐耗尽,枯笔不可避免就出现了。问题就在于自然出现的枯笔恰恰会营造出老辣,苍劲,悠远,古拙等独特的书法艺术效果,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神奇美妙之处。正因为如此,有的书法家会刻意停留在枯笔状态,继续推挤出来一个甚至好几个字来。
我的看法是墨尽就宜舔笔,如果一定要追求老辣遒劲的效果,只要笔锋没有完全散开,还可继续行笔,一旦发现笔锋全部散开,完成笔下最后一个字,必须舔墨,否则就会显得一团乱麻,而且会显得矫揉造作,失去率真,凡事都有个度,过尤则不及。
古代书法家在运用枯笔这方面都做的很好,很少见作品中大量使用。可以这么说,大量使用,甚至通篇使用枯笔,是今人的任性而为,看上去扎眼,摸上去扎手,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回答就到这里,不妥之处,大家指正。
随文附上书法作品两幅,请大家不吝指教一二,永书我先行谢过。
分享几点自己的书写过程中写出“枯笔”的小经验:
1、纸张粗糙容易写出枯笔。
有些宣纸纸面很细腻,比太容易写出枯笔。手工纸、毛边纸等纸面粗糙的纸张则容易写出枯笔。
2、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
多数人在书写之前都有先把毛笔用清水润湿,然后再蘸墨书写,这样写不太容易写出枯笔。直接用干笔蘸墨,容易出枯笔。书家王铎就喜好用这种方式,干笔蘸墨,一口气书写几十个字,前半段字迹浓重,后半段字迹干枯古拙,前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不过这种方式对书家的书写功底很有要求。一般人笔毫墨少了写出来的字不成形。
3、调过的墨容易出枯笔。
大家可能认为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浓墨不容易出枯笔。淡漠不容易出枯笔是真的,但是浓墨也不容易出枯笔。枯笔也叫“飞白”,既然是飞白,对书写速度自然有要求,问题在于若用浓墨,速度提起来之后容易断掉,反而不容易出枯笔。书写之前把墨调一下,反而容易写出枯笔。
4、偶得的枯笔最珍贵。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到,好的作品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写出来的。看来大书家同样也面对一个困惑,就是越想把字写好可能越写不好。其实写枯笔也是这样,为了写枯笔而写枯笔,写出来总是不尽如人意,反倒是一个不小心写出来的枯笔,连自己都会眼前一亮,别人看着也觉得养眼自然。
飞白与枯笔有什么区别?
应该说是书法中的飞白吧,也就是枯笔。是说书写中运笔的过程中水分的含量少而产生的枯笔---飞白效果。而渴笔,我的理解是,书写过程中由原来胞满的水分渐渐变化出来的效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书法中的“飞白”和“枯笔”的效果比较接近,其区别在于“飞白”是指线条的线质,“枯笔”是指线条的墨相。形象地说,飞白是指线条中出现虚空和空白,一般是因为行笔速度较快形成,在草书中应用比较多,而行书和正书中也会有,尤其在创作隶属和篆书作品中,作者会用“飞白”丰富线条视觉。而枯笔笔锋上的墨即将用尽而继续书写所形成的墨色效果,同样也是在草书中应用比较多,行书和正书中极少用枯墨。
飞白的效果图片
书法中枯墨的效果图片
枯笔可以写出飞白,但是飞白不都是枯笔写出来的。
飞白是功力深厚的象征,功力深厚的人,无论是否枯笔都可以写出饱满,有力的飞白来!
你可以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满纸的飞白,那不是用焦墨,也不是用枯笔,是自然的笔与墨,自然而然地书写出来的!你想,颜鲁公在书写此稿时,是何等的悲愤,他如何还去经营用什么样的笔与墨啊?
你还可以看米芾的,还有王铎的行书,他们行书中也大奖存在飞白,你可以看到他们甚至是起笔的字都可以存在飞白,不过是考虑墨色的变化,才没有在饱墨的状态下去写飞白。
些人提出什么惜墨,个人感觉是功力不够,只能用枯笔勉强飞白,不足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枯笔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枯笔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