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黄庭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黄庭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庭坚书法好在哪里?
作为苏轼的学生,黄庭坚竟能在文学与书法上,成为与老师齐名的一代宗师,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黄庭坚书法最让人称道的是草书。其好友李之仪评价他的书法:
草第一,行次之,正又次之,篆又次之。
大家观赏“宋四家”的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苏轼的书法作品基本上是写自己的诗文,抄录别人的诗词只有《李白诗卷》和杜甫的《桤木》和《暮归》。
米芾基本上不抄别人的诗文,只写自己的。蔡襄则是完全不抄别人的(碑版除外)。
但黄庭坚的狂草中,除《花气帖》是自作诗外,其他的全是前人诗文和禅谒佛语等。
这说明一个问题:黄庭坚的书法将艺术性置于首要位置,他的书写并非首选实用,这是纯粹的书法。可以说,他是“宋四家”中艺术自觉意识最强的。
黄庭坚的草书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其线条如屋漏痕、折钗股,似奔蛇走兽,姿态百变。
清代的康有为认为,如果只论技法,黄庭坚应排在“宋四家”的首位,此论有一定道理。
黄庭坚的书法和其诗一样独树一帜,他也是苏门四学士中书法造诣最高的。他的字初看会觉得有点奇怪,甚至会感觉有点装神弄鬼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仔细打量会觉得别有一番意味。
启功先生说他的字是将柳公权字中的横刀大戟舞动起来是有道理的,但能将其舞起来的人若没有非凡的才华,只怕也是万万不能的吧。
黄庭坚的行书和草书造诣都是极高的,他是一个研究汉字笔画聚散空白规律的***,这一点只怕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一个把行书写好的人,往往被独字的均衡布白所限制住,而不能写好今草,比如米芾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写字不管如何放纵总不能完全打破独字的结构均衡。而相应地一个精于今草的书家,擅长字与字之间的布白,写行书独字则难以保证均衡,因为那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限制。比如明代的祝允明草书出神入化,然而其行书结构总是错位不均的。
黄庭坚是唯一能贯通行书如行与草书如走的人,并且有时在作品中相互游走,耐人寻味,比如他的《花气熏人帖》,行书,草书融合在一张纸上,既对立又统一,短短二十八个字,展现了其高超的空间布白的技艺。
黄庭坚有这样的造诣和其结字独特自由的布白方式有关,汉字的笔画交叉组合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重心”,可以称之为“字心”黄庭坚的结字多利用“字心”的位置多变来完成变化。从其代表作品《松风阁诗帖》中,可以发现其字心位置与结构的关系,帖中字心位置鲜有在中心的,或右上、或左下、或右下、或左上,变换不定,并且多数字心都在间架之外,因而会在不同的字上产生不同心理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其行书姿态异常丰富的原因。正是这种字心使得字初看似乎东倒西歪,实则与空白形成欹侧均衡,而这正是今草书空间均衡的原理,所以他来往于行草书之间如鱼得水的原因便由此明了了。显然,学黄庭坚行书者若未能明白并运用其字心原理,终不能学得精髓,而只能借其笔法装相而已。
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卓越的代表。
黄庭坚是崛起在北宋文坛的一位卓越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沦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宋史·黄庭坚传》云:“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宋徽宗云:“黄书如抱道足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四首》之一中赞道:“龙蛇起伏世无前,江汉渊回语更妍。好事无须一赏足,藏家不必万人传。”岳珂(岳飞之孙)在《山谷范滂传》中写道:“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董史《豫章先生传》云:“公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之,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曰:‘他日当有知我者。’草书尤奇伟。公殁后,人争购之,一纸千金。”从上述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庭坚于草书、行书、楷书和大字、小字无一不精,可谓书法艺术上的多面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书法别树一格,擅行书、草书,尤善草书,其作品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帖》、《花气诗帖》、《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赠张大同卷跋尾》等。
被后人评为纵横奇倔,波澜老成,且收放自如,突破方正均匀的体例,因而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四家”虽然都以行书见长,但只有黄庭坚的草书雄视当世。
由于黄庭坚心胸豁大,不择笔墨,遇纸即书,直到纸尽为止,所以他的草书不为旧规矩所束缚。
正因如此,黄庭坚被视为继怀素、张旭之后,宋代最重要的草书大家,明代沈周更称他为“草圣”。
其作品《砥柱铭》在2010年保利春拍卖会上以总成交价4.368亿元人民币创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黄庭坚推崇“无法之法”,即为书之“变态”,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不用恪守什么技法;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但都从自然中获得,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得墨韵,又处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尴尬境界之中。这种澄净虚空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无法之法”并不是没有法,而是入法之后的不拘泥于法。其实,黄庭坚也很讲究技法的学习与锻炼。他认为,学书之时要知“法”,不知法则不可学;下笔之际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为书。若一味地考虑技巧,则会失于技巧;一味规摹古人,则会失于古人。书法家不是不用技法,而是要灵活应用,“无法之法”才是书法创作最好的方法。吴门书派杰出代表文徵明取法黄庭坚,做到了遵法与变态。文徵明反对泥古而缺乏自我创造,主张笃守法度绳墨,同时又不被绳墨拘牵,于是一再强调书法要富于意趣,寄个性于法度之中,达到“变态”,他主张要严格遵循法度,而不能自我作古,但他又不是一味狞古,惟古是务。纵观书法史,大抵就是法度形成、发展与替代的过程;所谓成功的书法家,无不经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
欣赏宋四家黄庭坚的草书,如何理解“从有法到无法,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
谢邀问答题。黄庭坚草书作品,″从有法到无法,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只要知道黄的草书书法的特征,象貌就不难回答。我认为,黄庭坚草书在宋代,是一种较有创意性书法。他的创意主要看字的雄性和格调,即不是照搬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书学套路,也不是全盘否定前朝书法的脉向,完全走自己古今结合的书法路子。这就是黄的书法从有法变无法的书法途径。有了创新意向和厚重的传统书法根基,为有意摸仿到无意革新,整体书法的维新体系就充分凸现出来了。所以,黄庭坚的草书书法在宋代是尉然一新的。
黄庭坚狂草长卷《廉颇蔺相如传》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本,32.5X1822厘米。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书法内容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有震撼人心的大气磅礴的壮观气势。
此帖用笔从篆法中来,中锋行笔,线条劲健而有振荡感,使转自如,笔笔交待分明。生拙质朴。笔势体势连绵,大小、小、虚实、轻重、长短、曲直对比明显,节奏韵律感强。书写很有***,大开大合,以意带法行笔,飘飘欲仙,入忘我之境,纵横恣肆。
清代有人评:"其书稿草入妙,沉雄不减行体。书法潇洒,当连处断之,当断处连之,为山谷绝好作也。″
在连断处理上颇具匠心,习惯用体势连接,用断连,不用实线连上下字,上下字紧凑争让,字有穿插,几个字组成的字组如同一个字,意念相连。这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征。有时也偶用笔画连接。
黄庭坚主张从精神上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强调抒发个性的创作,重视内心世界、气质对书法创作的作用。
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学习理论和书写技法是有法,熟练掌握了技术语言和作品构成要素,可随心所用,进入自由境界大胆创新,以意驭法为无法。
刻意修饰、雕琢求工为有意,进入忘我无意识的书写阶段,有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为无意。
无论是无法或是无意,都不能脱离法度的这根准绳。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书法作品为黄庭坚所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黄庭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黄庭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