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兰亭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兰亭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什么字体?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所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体是行书。
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观书法者,下者观形,中者观气,上者观心,极者观道。
不同的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层次不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审美观。
下者观形。形是眼球层面的审美。笔画的力度、字体的风格、章法的布局,即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分析,都是技术层面、眼球层面的。
中者观气。气有两个层面,一是气息的连贯流动。二是气质风格。中国书法南派多清新灵动中和之气,带有自然性,适合个人层面。北派多苍劲粗砺雄浑之气,带有装饰性,适合殿堂层面。
此种书法审美属于“工艺层面”,工艺是可以无限重复的,如用启功体抄“却把青梅嗅”,启功体有瘦劲清的精气神,但无“却把青梅嗅”的当下思想情感。
上者观心。就是体验书法背后、作者当下的思想情感。以形窥意,通过字的重轻缓急笔法笔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艺术层面”的审美。
艺术的本质就是思想情感,而不是书法技法本身。
篇章之内的字就是一个人的表情,愤怒有愤怒的表情,忧伤有忧伤的神态,喜悦有喜悦的气场。怒则字重,忧则字滞,喜则字飞,逸则字灵。
一个人愤怒,其愤怒的产生、发展、转折、***、结束、灭烬,产生的表情动作(相当于书法技法造型)、精微气机是无限不同的。没有人能够生一模一样的怒气。书法也是。
王羲之想模仿“真”是绝对不可能。他一模仿《兰亭序》就“工于”技法外形,失去内心之“真”(情感思想)。
谢邀。《兰亭集序》,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群名人雅士加上他的几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举行了一个“修禊”***,并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当天得诗37首,有人提议汇编成集,诗集起名《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所以就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帖。为什么第一字是楷书后来变成行书了呢?我妄加推测有以下二个原因:一是打腹稿,约加思索的少许停顿。这是为诗集写的序言,作者起笔用楷速度缓慢便于构想序文的结构和用词。我们仔细观察此帖全三行几乎全是楷书,行书廖廖无几,并且行踞较宽。二是酒劲上来,腹稿在胸,三行以后逐步过渡到行书多楷书少,行距较密,其间还兼有少量草书达到了情不自禁的境界,于是随意挥毫,顿挫婉转,似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原因兰亭序的写就,是书札,古人书札一般都是行书,或行草或行楷。
另外原因,书写此篇之际,情绪激动不已,因为有感而发的即兴书作。在不经意间的情性表现,随着感情的起伏而运笔,因而写的笔画结没有拘束于规整之度,以流变的书写节奏,完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细究三百多字,没有重复的字,不断变化之中,也证明了笔功超绝。整篇笔墨气势中庸,气韵徐冉。有时字有楷则,更多的是行楷,几乎没有草字,由此判断这个时期的王羲之笔法是追求温文尔雅的风格,尽美尽善,形成了晋代文人书法开始。
其特点流变,多姿,以韵取胜,达到了妍美之风神。
从而形成了古今追求笔墨韵美为主流的书法精神内涵。
可以说行书特点,更加畅然流畅,气韵流动的书体,影响至今。依然书写最多的一种书体。大家特别偏爱行书,也是受到了兰亭序的极大侵淫。
在楷书、行书、草书之外,还有行楷和行草作品。
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楷书或楷书笔意,称为行楷。一件作品中以行书为主,夹杂少量草书或草书笔意,称为行草。
但行楷、行草都归入行书类。
书体的夹杂是为了寻求变化,比如《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其中有楷书、有行书丶有草书。
有时我们在一件楷书作品中,还可见几个行书甚至草书,比如杨凝式的《韭花l帖》,这可让整件作品更加活泼、灵动。
再者,作品中的字体也会随着作者创作时情绪的波动出现变化。比如《兰亭序》,开篇时作者心情尚平静,字迹较工整,后来越写越激动,中篇时***迭起,热情洋溢。
又如《祭侄文稿》,开篇时颜真卿尚能压制情绪,后随着感情的起伏而书写加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由行书发展成气韵生动的草书。
说到颜真卿,不得不提他另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裴将军诗帖》,楷书、行书、草书夹杂在一起,也只有颜真卿敢这样写。
回到《兰亭序》,其主体是行书,虽然它夹杂着少量楷书,但仍属一件行书作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兰亭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兰亭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