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带点草书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带点草书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的“下”字为什么写成三个点?
因为这是草书简省笔画,代笔的一种!横用点代替!其实所有的横竖都是由许多点组合连成的!草书写字可以转化,简省,挪位,调换!主要也是毛笔的特性和汉字的结构造成的!笔软则奇怪生焉!不必长篇大论,就此打住!
草书“下”写成三个点,我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它跟“上”字写成三个点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它就是草书应该有的神***。但这三个点的起笔、运笔、收笔是完全不一样的,不是问答图形上展示的那样,笔顺同一方向。我在临习怀素的《自叙帖》中就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是三个点,但写法不同,风格各异,妙趣横生,妙不可言。这就是草书的魅力所在。下图二、三标注的三点运笔方向,我认为才是正确的,对否,供大家参考。
我们再看下其他书家行书“下”的写法:
我们先看下王羲之草书“下”的写法:
我们再看下其他书家书书“下”的写法:
从上图“下”字行书到草书可以看出,“下”字写成三点是将本来的三个笔画作了简省,全部以点代替了原来的横竖点。之所以发展成以三点代替“下”字作草书写,是书法家长期以来的一种俗成约定,也是长期书法演变的结果。而“上”字刚好与“下”字草书写法相反,二点在上面为“上”字。
草书的“下”字为什么写成三个点呢?这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的草书符号。至于为什么会写成这样,详细说书法的演变过程会有点复杂,下面我用几张图来清晰地展示说明“下”字草书的演变形成过程,希望看了能够明白。
1、隶书的“下”字
2、楷书的“下”字
3、行书的“行”字
4、草书的“下”字
在草书书法里,“下”字三个点的写法是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最终形成的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写法,其实“下”字最简单的写法是在甲骨文里,由两横组成,一横在上,一横在下,表示下,这是一个表意的汉字,入下图:
甲骨文里的“下”字
从甲骨文里的这个“下”字也可以看出,所谓的汉字越来越简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很多字相对于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越写越复杂了。
到了小篆时期,“下”字果然比以前更复杂了,多了一个竖,这个竖应该是用来表示方向的。如下图:
秦朝丞相李斯《峄山碑》里的“下”在甲骨文两横的基础上,加了一竖表示方向。
后来这种写法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一直到隶书、楷书、行书都是这种写法,由横、竖、点三笔组成。如图:
汉代著名隶书经典《史晨碑》里的下字。
只有草书和其它几种书体的写法不一样,草书省略了那一笔竖画,把竖画省略成了一点,两个横画也省略成了2个点,这样就成了3个点。
一点在上代表长横,两点在下代表短横和竖,它的演变过程如下图:
1、先是有了连笔
2、连笔的中间部分开始变的很细
3、完全简化成三个点
那么好了,下面我再贴一张草字,你来猜一猜这个草书符号是什么字?
如下图:
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什么字体?有哪些经典作品?
草书是书法的主要书体之一,草书出现比较早,一般是认为出现在汉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形式,今草是楷书的快写形式,今草又分为大草和小草。下面分别说一说几种草书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首先说说章草,章草出于隶书,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之所以叫章草,是因为汉章帝喜欢这种草书,代表书家有崔瑗、张芝、皇象、索靖等几位,下图是皇象《急就章》。
汉代以后的书法家有不少也喜欢章草,如赵孟頫、文征明等大家都有章草传世。
接着说说小草,小草伴随楷书出现,写小草的名家就太多了,二王、孙过庭、怀素、智永、赵孟頫等等等等,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等等等,
再说说大草,又称狂草,狂草创始于唐朝,相传张旭是开山鼻祖,被称为“草圣”之称。狂草笔势连绵回绕,奔放活跃,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狂草的名家也很多,还有怀素、黄庭坚、徐渭、文征明等等,
近现代草书大家也很多,明清有王铎、傅山,民国有于右任,我朝有毛泽东主席,有林散之。
书法五大字体楷,篆,行,草,隶,草书是其中的一种字体。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章草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今草有王羲之巜初月》,《得示》等贴,狂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真佩服长篇大论者,几句能说明问题何必长篇?草书分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其诞生早于楷书和行书,至今能看到的著名墨迹作品有《平复帖》,《初月帖》,《寒食帖》,《书谱》,《智永草书千字文》等等。。。
草书是什么字体,有什么经典法帖
草书的起源为章草是隶书快写,通过把笔画简省连带而形成。经典法帖有月仪帖,出师颂、平复帖等
然后是今草中的小草,为章草的快写,通过笔画简省,变曲为直,变转为折,变字字独立为向下一字顺势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羲之十七帖
智永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
再后是大草,是小草书的放纵写法,通过笔画的拉长,笔画之间连带增加,弧线增多,点画长短,大小对比增加等而形成。经典法帖王献系列草书帖,张芝冠军帖,崔子玉草书帖后,唐有怀素自叙帖,黄道周,王铎,张瑞图草书。
狂草,是大草的放纵写,为大草增强版,性情表现更为张扬,各种对比更加强烈夸张。书人合一,书艺神乎其神,经典不可复现。经典法帖,张旭古诗四帖,徐渭草书,祝枝山,傅山草书等。
大草特例,宋黄庭坚大草书,黄庭坚是变草书自然书写变为计算书写的先驱,变大草狂草的放纵随意写法变为可控性写法草书的代表,速度减慢,增加点画位置摆布,设计性。也是为后来人学草开僻了学习途径。只是得形多,失神也多!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其中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草书的笔划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主要代表作。。。急就章。。王羲之的《初月》《得示》张旭的《肚痛》怀素的《自叙帖》等等。。。
万字草书怎么写?
对于“万”字,很多人以为是“萬”字的现代简化字,其实“万”很早就出现了,甚至早于“萬”。
“万”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形状像一只蝎子,但字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
在书圣王羲之的《普觉国师碑》《得万书帖》等碑帖中,均有“万”字出现。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万”是“萬”的现代简化字。
知道了“万”的来历,那么我们应该清楚,“万”的草书就有两种写法,即“万”与“萬”。
上图是王羲之的“萬”字草书。而下图《出师颂》中的章草“萬”,则保留了较多的隶书笔意。
下图怀素《自叙帖》中的“萬”,则可见其对中锋的掌控高妙无比。
米芾的“萬”,很好地体现了其八面出锋的风格:
黄庭坚的“萬”,则长枪大戟,气势开张:
元代的鲜于枢,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人物,你看他的“萬”,气势绝不输于其他书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带点草书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带点草书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