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行书潦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字体行书潦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作品写得越潦草,越说明书写者的艺术水平高吗?
我不同意此说法,草书是从快速记录书写而形成的,草书有草书的规矩,有草书的规范。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还有狂草张旭乃至怀素等***的草书其实都非常规范。后人从他们的草书作品内总结了相对简化的“草书符号”,亦即是对草书的规范,以期有规矩可循。甚至在草书书写要求上书谱中有这么一句话:“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由此可见自古至今传统书法对草书的要求。至于题中提到有些作品“写得越来越潦草,……”这是有违传统书法要求的,更不是越潦草越好。
如果肯定你的说法,那些丑书家会很开心,如果否定你的说法,会被丑书家们骂的。
我为什么总提丑书家呢?因为你的命题是错误的,潦草的字跟书法艺术没有关系,只能跟丑书有关系。
也许你想说的是草书,草书是艺术,并不是写的潦草就是草书,你不认识草书是你不懂草法,草书是有规范的,字的笔画多出一点,就是不同的意思了,你能随便潦草吗?
潦草就是没有规矩的瞎写,让人看了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就像去年的射书和盲写“大屎”们那样,哪里谈得上书法艺术呢。
书法艺术必须建立在对汉字的书写上,有内涵有深度,包含了书者的字内功和字外功,传达书者的心境和情感,用章法,笔法,墨法来表现,加上历史的沉淀,才能上升到书法艺术,并非是单凭字写的工整和潦草分辨书法艺术的高低。
谢谢邀请。 书法的草书,草得越潦草越好看、越体现神奇、越体现是***……等等,这样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包括作者、欣赏者,都不能有这样观念。草书有草书的结构、有草书特质流动性、有草书的能够识别特征,当草书把应该存在的识别特征去掉了,可能剩下的只是纯粹不认识的字、纯粹线条了。这样的线条同样是不规范的草书。
我们的草书到现在为止,都是停留在古人创造的草书结构字,也没有创造草书结构的定义,自然也没有其继续向前完善的迹象,很多的字没有草书字,没有的字又不能自己造,谁成了名成了家,就似乎可造草字结构了。例如:柳公权写的草书字,别人可以大胆用,在草书字典可以查到。没有成名家的,就不能自己臆造。基本上是这个局面。如果想完成一幅通篇草书字,很难实现,字数少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字数多了就不能实现了。例如:毛主席书写的草书作品·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怕''字,就不是草书结构字,我也查了字典,没有这个字的草法结构,自然就出现不能完全完成一幅完整的草书作品了。通篇达到全是草书结构字作品,只要是字数多,就做不到位了,在全国几乎不存在通篇是草书多字数的作品。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草书有待完善、有待创造更多的草书结构字出来、有待于给草书下定义、有待于适当对草书作出相对适用草书的基本规定、限制等等工作。这些期待,就是有效地继承、捍卫、发展、延续优秀文化艺术下去的措施。
在我们这样先进科学技术时代,要实现完成上述对草书的完善期待,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我对草书作了初步定义,有待探讨,现在不能把该定义发表出来,出于对书法艺术的严肃性,只能这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行书潦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行书潦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