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笔楷书中的“平四角者,上两角要平,下两角要齐”到底是什么意思?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本人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也一直在努力传播书法及传统文化,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下本人的头条号。
关于“平四角者,上两角要平,下两角要齐”这句话出自,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国固门阑”这类包围结构字的写法要求,“要上两角平,而下两角齐,法忌挫肩垂脚。”
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的,古人说“初学书法,但求平正”,所以要辩证的看待这句话。我们所说的“平、齐”一定要相对地看待,不可吹毛求疵,过分强调字面意义,那将寸步难行,又何谈灵活运用呢?
上面两个字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中的范字,大家可以看看他的写法是不是“上两角平,下两角齐”。下面两个字“门、间”取自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家再琢磨一下看看。
书法是门艺术,不能简单的就规定该如何如何。但这是在一定的书法基础之上才能求变的,没有临帖的基本功,单纯的随心所欲书写那是“江湖体”,不能叫书法。记住这句话,“初学书法,但求平正”,这句话没毛病。
李淳的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同样的没毛病,只是针对学习书法的不同阶段来说的。
这段话来自于李淳写的《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平四角指的是正方形的字。如以口包起来的国、围、因,以門包围起来的閏、閒、閂。四个角要写的方正、整齐,不要歪歪斜斜的。就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不需要吹毛求疵。也不是讲数学。模糊一点没有问题。
要注意他讲的这个内容是有前提条件的。第一,是正楷。第二,是平四角的字。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没有意义的。
谢悟空邀。此论出自明代李淳曾所撰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原文是――平四角(国固门阑)要上两角平,而下两角齐,法忌挫肩垂脚。
楷书是最注重成字庄稳的。但这个庄稳并非指的是平面上绝对的整齐,而是一种视觉平衡,要灵活辨证地去认识。比如,不论颜柳欧赵,单字由左至右书写时,都会稍稍有一定的斜角,书写國、門结构的单字时,右角也会稍稍的比左角略长一些。如果把一幅楷书作品对着光源反过来看,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平四角”对应的主要是楷书单字的结构处理问题,力求其字正健、端庄,也属于结字平衡的理论范畴。汉字作为方块字,适用于“平四角”之论的,其实远不止国固门阑这些,像器、雨、雷、井、兼、景等等也同样适用。对“平四解”理论的揣摩践行,也应该重点把握平行、平衡的问题。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楷书又称正书,往往给初学者的感觉是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其实并不是,书法家在写楷书是也讲究欹侧、险绝等。在楷书书写结构中有一种称“平四脚”的方法。这种楷书结构要上两角平,而下两角齐。忌挫肩垂脚。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直,平齐。齐,指底端齐平于同一水平线上。挫肩,挫,压下去,降低,挫肩即塌肩。垂脚,拖长笔画的底端。 平四角的字,四角尽量要成为近似于直角的角度,不要坠肩或耸肩,也不要过度向下申脚。这里重点强调的在于“齐”,下两角齐,不要过度向下伸脚。
举例如下:
开两肩:要上两角开两而下两角合,法忌直脚卸肩。 开,张开,展开。合,闭合,收拢。直脚,垂直而下的竖画下端。卸肩,指塌肩,虽于现代汉语中卸肩一词不完全相同,但其塌坠之意相仿佛。 开两肩类的字强调两肩务必要展开,下边两角则必须收拢,否则便无法衬托上两肩的展开。 此意又如前面所说“短方者,贵两肩而平开”。
什么书法特点是扁平工整?
题主说的应该是隶书。隶书始创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结体多呈宽扁状,工整规范。字形扁方,左右开张,取横势,强化横向,主笔横画一般起笔蚕头收笔燕尾,竖画一般写短写小取敛势以突出横画。
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隶书是一种工整而扁平的书体,它是改变篆书曲画为直,变孤为直的笔画而发展起来的书体,隶书的笔画往向左右伸展,如波,撇,捺钩等左右伸展特别明显,形成字形扁平方正的隶书风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