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同意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同意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融合哪两种字体?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从楷书过渡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答题友》》
在楷书四大家里面,颜、柳、欧、赵,只有赵孟頫是元朝的,而且在这四人中前面三人笔画都比较方正,而只有赵孟頫的字,虽然归为楷书四大家之列,但他的笔划则有细微的变化,特别是笔划与笔划之间有连带感,趋于行草书的章法。
记得我读书时,一直到读高中字都写得不够工整美观。后来到大学时我选的是文科,因此常常为写不好字而苦恼。为了改变我写字的弊端和短板,我开始自学书法,包括钢笔字和毛笔字,为此我还读了很多美术、书法方面的书籍,购买了大量的名人字帖。在获得了一些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便从基本功开始练习字帖。首先练习楷书,以楷书四大家为蓝本,最先练习柳公权的字,主要是练习字的骨架,因为柳公权书法的特色就是刚劲有力,笔画清净苍萃;然后再练习颜体,颜体的特色则是肥瘦变化中做了一些延展,收笔处见一点锋芒,特别是撇捺之中,能收放自如;其次是欧体书法,笔墨就更趋于浓重典雅一些,笔划的变化就更加大胆;最后才是练习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的书法有一种绘画中留白的韵味,字有明显的章法,布局很美,他的字是在方方正正楷书(包括王羲之标准的楷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格调和格局的演化,我对他的字十分喜欢,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字有赵孟頫书法的意境之美,但其缺点就是不够大气。
通过长期的书法练习,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我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均会得到同事们的好评和赞赏。
如若是真正学习行书的话,最好的范本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已无法勘正原稿手迹,但不愧为天下行书一绝。因此,我觉得从楷书过渡行书的应该是赵孟頫的书法,虽然其本身就是楷书,但我却把赵孟頫的字归为“楷书中的行书”(简称行楷),这也算是与大家分享我学习书法成长的一段最美好的经历吧。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如果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从楷书过渡行书,绝大部分习书者是从《圣教序》入手,而《圣教序》是碑刻,启功先生说"师帖不师碑"。他主张师法古人墨迹,认为碑刻要经过刀刻,再加多年风化剥蚀,不易见其原貌,墨迹则可看出古人如何运用笔墨,师墨迹可以得自然灵活之气。他自己则曰"半生师笔不师刀"。
而且,我们初学《圣教序》,都会有笔法看似简单,其实起,承,转,合技法相当丰富,笔法多变,一个"点"就有十多个写法。所以我们必须像上中学时那样,有课本为主,同时也要有参考书以借鉴,在临《圣教序》时.一般有这样几个笔法结构来自于王羲之的帖来协助临写,
一是《智永千字文》,这个也是启功先生最早临习的帖子,所以喜爱启功风格的可以参考,《智永千字文》墨迹保存最久的法帖之一。他的书法,结体精严,笔画清俊潤健,结体轻重错落,风神俊朗而雅俗共赏,具有鲜明的王羲之笔法特点。
一个是赵孟頫的《临兰亭序》,赵孟頫特点是对王羲之笔法全面掌握后,又能化繁为简,再一个赵体字也有楷化行书之说,所以能在初学时给人以很多启示和笔法帮助。
再一个有《王铎临圣教序》,如果喜欢王铎甚至米芾书法的,可以临习,因为王铎书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王羲之和米芾的笔法,
还有一些书帖也很优秀,可供楷行书的过渡。
如薛绍彭,用笔洗练,特别是他著名的《***山诗卷》
比如李邕的行书,素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美称。
开宗明义,既然是楷书到行书的过渡,那就应该兼具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即为行楷。
我推荐以下三本经典碑帖
第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圣教序全文共1904字,是弘福寺和尚怀仁经过24年苦心经营集字而成,是保留王字最多的碑刻,因为是从内府中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所以,此碑出处正宗,***王书之众长,摩刻也非常精到,堪称行书入门典范。
此碑入手有三大好处,1、取法乎上,直入王字正脉。2、初学行书笔画最易轻薄单挑,而此碑以行书刻石,充满金石气,以此入手恰可规避这一问题。3、此碑集字时楷行草三种字体兼备,临习此碑可以同时掌握三种字体。
学习此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碑刻揣摩运笔轨迹。2、集字作品都未免缺少连贯,略失自然,缺少一气呵成之势,通临时注意避免。3、此碑中重复字很多,可以把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汇总对比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可以参考后世名家临摹的墨迹本,比如《赵孟頫临圣教序》。
第二、陆柬之《文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同意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同意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