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为何那么强大?
不同于唐代书法的法度森严,五代与两宋更注重书法的意趣,其中五代人杨凝式的作品是唐代“尚法”至宋代“尚意”书风的重要转折。而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之所以那么强大,是因为其书法取法于杨凝式,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稍微简单介绍一下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唐昭宗时进士,又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其行楷书有晋人萧散之致。其书法代表作《韭花帖》帖中字距、行距特别宽,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打破了唐人的重法、重式、有疏松、清朗之感。其草书《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后人称“雨夹雪”,
开篇之所以那么细致介绍杨凝式的书法特征,是为了映衬南唐后主李煜的书法造诣,李煜(937—***8)深得杨凝式的笔法精髓,擅于写行书,喜欢以虬曲的颤笔行文,世称“错金刀”,有以卷帛为笔而作大字,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有人称李煜做皇帝是笑话,书法却成了神话,
之所以说李煜的书法那么强大,最主要原因是他擅长绘画,自古就讲究“书画同源”,李煜以作画的技法笔势作书,身心愉悦轻松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由于在诗文上有一定造诣,特别是词的成就最大,一件优质的书法作品除了笔法、笔势、笔意之外,书法的内容也非常重要,李煜的《虞美人》从内容到章法上堪称“千古绝笔”。
首先不是书法成就了他!是词成就了他!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词的成就可以说是集大成者,是婉约派的泰斗,是他的独特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也是异于常人的禀赋造就了他!
李煜,历史上最有才、最有文学气息的皇帝。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绝对是一个好词人,他的词堪称一绝,在中国古词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尊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除了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以外,在书法、绘画、音律、诗文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诗文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五代以后诗词基本上就不分家了。就像“词圣”苏轼一样,不光词写的好,诗作的也挺牛,作诗也被称为“诗神”。
自从汉朝发明了造纸术以后,记录文字的东西就从竹箋、兽皮等东西过渡到了纸张上。而古代又没有圆珠笔、钢笔等硬笔,毛笔就是正统的书写工具。一般来说,稍微有点文化的都会写字,文化越高的写的字也就比较漂亮。
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从小就学习认字写字、四书五经以及各种道德礼仪、治国安邦之术,其文化造诣自然不会太低。写的字自然也不会差,实际李煜的字不但不差,并且还很精通此道。
李煜虽然比不上“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书之亚圣”王献之等大家,但与另外一个以书画见长的皇帝宋微宗赵佶相比还是可以比一下的。
宋徽宗赵佶,对书法绘画很是喜爱,其书法特点独具一格,被后世称为“瘦金体”。可以说要不是“靖康之耻”被金国俘虏,其书法绘画还能更好也说不定。
李煜的书法能跟赵佶比一比,可见李煜的书法造诣还是相当不错的。李煜曾考证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执笔法“拨镫法”的渊源,并总结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七种技艺。李煜擅长行书,多以颤笔行文,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竹,世称“金错刀”;又喜写大字,以卷帛为笔,挥洒如意,世称“撮襟书”。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其卓越的诗词和书法造诣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南唐三李”之一。
李煜之所以成为一位巨匠级别的书法家,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李煜拥有卓越的文学素养。他自幼酷爱文学,经常写诗作文,因此对字形、结构、布局的认识非常深刻,这让他在书法艺术上具备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修养。
其次,李煜善于借鉴前人之长。他热衷于研究古代碑帖,不断吸收前人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这种对前人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沉淀,使得李煜的书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
李煜书法《入国知教帖》
说起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些绝妙好词大家有口皆碑,喜欢诗词的读者谁不知道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或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他的名句呢?李煜是琴棋书画皆通的天才人物,他的书法虽然没有他的词作有名,仅存的一件书法作品《入国知教帖》却也有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
《入国知教帖》是李煜的行草作品,结体独到,在规则上有破有立,字字独立,互不连带却能气韵通达,笔法摇曳夸张大胆,章法生动耐读耐品。用笔多用中锋,力能扛鼎,骨法内敛,使转挺拔,迟疾恰到好处,一画三折于颤抖中行进,形成了他独特的“金错刀”笔法,这也是他对中国书法史的独***献,其后有一位书法家我忘了他的名字,写字时有一女佣专门为他晃动桌子,追求的效果就是李煜的这种“金错刀”的艺术效果。
那么李煜的行草书法以谁为根基,也就是学的是哪一个书法家呢?我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我可以准确地说,李煜学习的是颜真卿,尤其是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形成的自家面目,也是书法大家的艺术水准了。
你能想起多少中国传统文化?
您好,我是格物书画,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以下列出50种传统文化,欢迎补充🙏🙏🙏
- 1.中国国画
- 2.中国书法
- 3.篆刻
- 4.中国结
- 5.京剧
- 6.皮影
- 7.武术
- 8.秦砖汉瓦
- 9.兵马俑
- 10.桃花扇
- 11.景泰蓝
- 12.玉雕
- 13.中国漆器
- 14.灯笼
- 15.木板水印
- 16.甲骨文
- 17.钟鼎文
- 18.汉简
- 19.茶文化
- 20.中药
- 21.文房四宝
- 22.线装书
- 23.剪纸
- 24.风筝
- 25.佛
- 26.道
- 27.儒
- 28.阴阳
- 29.禅宗
- 30.四书五经
- 31.孝服
- 32.纸钱
- 33.乐器
- 34.图腾
- 35.祥云
- 36.刺绣
- 37.手工布鞋
- 38.旗袍
- 39.蜡染
- 40.瓷器
- 41.青铜器
- 42.鼎
- 43.敦煌壁画
44.年画
- 45.鞭炮
- 46.谜语,对联
- 47.罗盘
- 48.象棋
- 49.围棋
- 50.传统节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装,用的瓷器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有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语言文字、宗教哲学、民间工艺,它具有世代相传、民主特色、历史悠久等特色。
其中诸子百家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万流同源等特点,其中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他们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古籍或人物,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分享。我是美术艺术展策展人,是个东西方美术史比较爱好铁粉。很多有关中国棋琴书画中医武术之传统文明,都有许多前辈师友讲到了。我只讲偏门三件事.:一:中国隨唐宋元三彩美术绘画技法发明,风格丰富多样,在古陶器,瓷器上比欧美的印象派绘画早数百年近千年(中国唐三彩及敦煌绘画手法艺术风格是早年先传到日本,日本艺术家学后创作作品,后传欧洲影响印象派部分艺术家)。尤其是有东方罗浮宫之称的:敦煌莫高窟中系列璧画,彩雕都补充证明了这一切。
二:三星堆中系列青铜像在世界雕塑史上是三五千年的伟大作品,十九世上半叶法国的毕加索考查学习了非洲木雕后,画出了立体派绘画并创作了系列雕塑作品。技法风格与三星堆是相近相通,只不过法国大才子:毕加索比东方四川三星堆创作时间,最少晚了三五千年。
三:中国湖北曾乙候编钟系列青铜器中,有件带关于音乐的铭文青铜器。这篇铭文:被中国音乐文献史专家称为:一部不朽的音律学典藉。据专家讲:这部音乐书记载的音律,比欧洲发明钢琴的音律高出一个十二个音阶。但这个记载比欧洲关于音律学的记载早了大几百年。
通过我上述表述的观点,可以证明中国文明水平在艺术史上一点不逊色于欧美,我们必须有文化自信,(当然不应沉醉守旧自大)只是我们有关部门没有强化宣传这些东方的辉煌历史。我们国家在未来一带一路上要把东方古老文明也要带到欧美亚非拉各地,把文化产品东方绘画雕塑艺术品,新瓷器艺术工艺品。包括刚刚介绍的,唐三彩敦煌莫高窟壁画,三星堆,曾乙候编钟都编拍成纪录片,用东方文化知识产权代替欧美当年好莱乌***文化产品,把东方古华夏文明历史上美丽故事带到一带一路每一座城市。
每年端午节龙舟文化节活动大赛。制绣工艺、採高桩、***、苗族、彝族文化年活动等等,多种多样、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都属于中国式的摔跤传统文化。那就不一一列举打比方了。
还有农村的牛儿灯、车车灯、龙灯、狮子灯,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难有多得的传统文化等等。
为什么[_a***_]还有武则天的墓到现在还没有开?
秦始皇从继位开始为自已在骊山修建陵墓,直到他在巡游中病死三十六年都没有修完,最多的时侯,每年役使七十万人,工程浩大。按照西汉司马迁的说法,始皇陵挖到极深之深,穿三泉,以水银为池,金银\珠宝为星星。配有防盗的强弓硬弩极尽奢华。两千多年过去,始皇陵南北长515米,东西宽500米,占地56\25平方千米。秦始皇分地下地宫和表面封土两部分,如果挖掉封土,一年四季避风雨雪,得建造直径大于500米的棚子,据说费用达500亿以上,用150年左右才能把陵墓表面封土清里掉,唉这辈子没这个眼福了。武则天墓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叫乾陵,以山势修建,规模气势雄伟,地表有大量石刻,有十七个陪葬坑,埋葬皇室和文武功臣。目前陪葬坑挖开五座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乾陵是唐朝十八个陵墓中唯一没有被挖开过的墓葬,里面埋藏了唐朝三分之二财富,专家估计有五百吨以上。古往今来乾陵被大规模盗挖十七次之多。当年黄朝打下长安后第一件事就是领四十万大军挖武则天墓,如今黄巢沟赫然存在,黄巢自称知识分子,但不懂风水,挖的地方恰好与乾陵平行。如今己找到乾陵入口,用青石板中间凿洞用铁水浇铸而成。现代科技条件打开乾陵不成问题。现在最难的是出土文物保护问题。乾陵里文物在地下珍藏了一千三百多年了,里面有大量珍贵丝绸,壁画,书籍,木器和漆器。这些文物接触空气后会化为灰烬。目前技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损失了无法复员,只能留给后人解决了。
现在的遥感技术可以很准确的确定始皇墓和乾陵,入口墓道都很清晰,关键是墓中文物保护是个大问题。兵马俑刚出土都是彩俑,现今个个灰头灰脑,不复往日荣光。马王堆出土漆器和丝绸化为灰烬。现今文物保护技术有许多达不到要求。还是周总理说的好,这些文物留给后人吧!
挖还是不挖,是一个问题
关于帝王陵的挖掘问题,牵扯的相关利益方非常多,在近现代史上也出现了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而造成的文物被破坏的情况,而在是否挖掘帝王陵上又有一个矛盾之处:不挖掘,似乎很多历史真相无法呈现,而挖掘又可能对文物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秦始皇陵的挖掘问题上,包括武则天的乾陵的挖掘问题上,这个矛盾尤其明显。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两位具代表性的皇帝,秦始皇和武则天墓葬的挖掘必定会有大量的历史秘密呈现出来,这是挖掘的一个解历史秘密的诱惑,而且这两座帝王墓都在陕西,如果挖掘势必会成为两大旅游景点,想想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带动的旅游观光量有多少,对当地的经济有多大带动作用,又是挖掘的一个经济上的诱惑。
(秦始皇)
条件技术都不达标,无法保证文物完整情况下,不能挖帝王墓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达到56.2平方公里,光是封土高度就达到了74米,面积上基本相当于北京二环内部面积,然后整体加了24层楼的高度。如此巨大的工程,首先要将这74米的封土去掉,在目前的考古条件下很难实现。而且从历史中记载,秦始皇陵又有多种机关,稍有不慎就可能将其中的文物损坏,目前条件和技术都达不到挖掘的标准。目前***院也有规定不能挖掘帝王墓。
至于目前总有些人想动帝王墓,著名考古学者宿白教授点破:
帝王陵有些省份为何一直主张要挖?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沫了,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你认为目前应该挖掘秦始皇墓地吗?欢迎在下方说说你的看法。
(兵马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