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草书字体疏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草书字体疏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的疏密该如何处理?
人们常用“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来形容疏密变化。疏密在书法中常常是与虚实相伴生的,主要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的变化而体现。
1、笔法上,用笔重处为实,表现为密,用笔轻处为虚,表现为疏。是点画处为实,表现为密,非点画处为虚,表现为疏。是形质处为实,表现为密,是性情处为虚,表现为疏。
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书写时要沉着,实中有虚,密中带疏。草书以点画为性情,书写时要流动,有虚有实,疏密相间。
2、结构上,结构实处为密,虚处为疏。留白处为虚,为疏,笔墨处为实,为密。主笔为实,为密,次笔为虚,为疏。
所以,对笔画繁复的合体字,用笔宜瘦,瘦令其疏。笔画简单的独体字,用笔宜肥,肥令其密。
3、章法上,这种疏密、虚实的变化更大。
凡字距较紧密者,忌重复排列,迫促闭塞,应参差错落,于茂密中见灵动。
凡字距行距者远者,忌气懈散漫,零星寂寞,应于疏朗处见潇洒,于天然中见茂密。
凡字距紧,行距疏者,忌繁芜平板,当于姿态生动处见行气,于跌宕中见映带。
总之,书法应当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如天成,似铸就,方能合拍。
所谓书法中的疏密,其实是一种矛盾对比关系,多体现在行书、草书以及章法布局上。正所谓“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通过在单字、字组、篇章中形成大片墨块和空白,造成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1、以单字为例:
通过有意识调节单字中的某个笔画、某个局部,以此形成对比关系。
2、以字组为例
将几个连在一起的字,作为一个组合,通过调节其中的某些笔画、局部,以此形成对比关系。
问的问题其实是个章法问题,章法很难不光是舒密的关系,浓淡,犄正,留白,大小,是个矛盾的统一体。更包括章的多少和位置,更有传统的审美在里面,还有形式的多样性如,中堂,条幅,对子册页,信札不一而足。而一副成功的作品更包含着书者的呕心沥血和灵光一闪。那种说刷书的人可以休矣。
书法的疏密,是在自然的书写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不要去刻意的安排。
怎样才能得到自然的效果?借用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话: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竒,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孙过庭作为唐代书法理论家,对书法的理解能力,勿庸质疑。唐代书法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产生出一大批顶尖级人物。在高水平的环境下,对书法理论上的认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孙过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一个姣姣者。他对于疏密的解释非常清楚: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他所强调的书法中的疏密,应本着自然的法则而为,人为的刻意安排,便失去了自然天成的佳境。
只有在于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帖,从古代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认真分析前人的作品。多看多练,便能有自己对疏密关系的处理方法。
切切不能做作。一大一小,一轻一重的去故意安排,这便俗不可耐。
这属于书法上的章法与笔法范畴;
以单字来说,主要相对字内的空间度而言的,古人谓“疏可行马,密不容光”。
不论哪一个字,在书写过程中,总须留有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须有别于其他空间(疏)。以此相对的,便是少留空间或几乎不留空间(密)。从汉字结构本身而言,有内密外疏如(圜);有上密下疏如(参);有左密右疏如(骭);有右密左疏如(博)。
我们要合理运用疏密关系,该密则密,当疏则疏。在对比中求得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不过,疏不等于散,密也不等于互相抵触,所谓,“违而不放犯,和而不同”。如欧体运用最普遍的为内密外疏法。
以章法来说,疏密关系又称为“布白”,指一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做到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达到整幅呼应的目的。
分为字距行距和留白两部分:
一般来说,字距太疏,就会神散;字距过紧,则会神拘。所以字距当以不疏不密,恰到好处为佳。行间的空间也同样重要,他的宽窄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唐人书评》称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实际就是赞美褚遂良字里行间的虚实关系已臻完美境界。
但行书有很大的灵活性,对字距、行距疏密的限制并不也很严。每位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如苏轼字距、行距皆较紧密;董其昌字距、行距皆较疏松;黄道周、倪元璐的则字距紧而行距松;另类的杨凝式字距、行距都显得特疏朗,而字字照应,并不觉其疏;王羲之则得中和之美,他众多的行书作品。当属不疏不密者。
除此之外,书法有匀布与豁布之别,匀布法是字与字之间留白均匀;豁布法字与字之间有较大的疏密变化。王羲之行书当属豁布法。
留白:书法家历来强调字法与章法要“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实际上也就是疏密要得宜,因为他们在写“有”(点线)的同时,也产生了“无”(空白)。而书法中的空白,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它以黑共同组成疏密关系,同样有意韵,这就是书法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黑白相生之法。所以前人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
“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是书法的上乘境界,练习书法几年才能达到?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要达到“意随笔走,笔随意转”的境界需要多久?这要看学书者的勤奋与刻苦程度,还有艺术天赋来定,或许十年八载,或许要终其一生。
“意随笔走,笔随意转”这几个字颇为潇洒写意,有一种人笔合一的意味。
我们知道书者的情感反映到纸上要靠笔来表达,那笔是怎么表达呢?
笔靠线条的轻重缓急,靠字势的欹侧俯仰,姿态气质,靠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意境。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很具体的表达人或事物,它很抽象。
书法家要想将个人感情倾注到纸上呈现给欣赏者,只能通过那些抽象的线条和略显单调的黑白色来实现,要将感***彩赋予到那些枯燥的文字中,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需要有很熟练的技法才行。
书法家通过对笔的良好控制,用笔将想表达的情感意境呈现出来,喜怒衰乐皆发现于笔端: 或***如张旭《古诗四帖》、或感伤如苏东坡《寒食帖》、或闲情逸致如王羲之《兰亭序》,或悲痛愤怒如颜真卿《祭侄文稿》。
书法家在书写时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满腔的情感皆顷注在笔端。那一刻,书为笔者之心画,字为意境所表达。
此境界远非三年五载就可达到,它需要熟练的书法技巧,和对笔性的良好掌握,综合的文化素养,还有深厚的书***力相匹配才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草书字体疏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草书字体疏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