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也叫正楷丶真书丶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趋简化,横平竖直。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古名楷书。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晋唐最流行。
行书:介于真丶草之间,变真丶以便于挥运的一种书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反之叫行草。
介楷草之间,书体流畅,牵丝连带,方圆交替,连号省变,章法自如。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流畅,行云流水的书法。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我们该如何理解?
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行书如楷”,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楷书如行。这里的楷应该作今楷(广义的楷书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和今楷)解。今楷的鼻祖为三国时期魏人钟繇,钟繇师承刘德昇行书并加以改进成楷,行书的笔画之间存在牵丝映带的呼应关系,楷书是把笔画间的那些牵丝映带隐匿了,但呼应关系依然存在。所以,启功先生说楷书如行,乃是提醒大家注意在写楷书的时候,每个笔画之间都要有呼应关系,要做到笔断意连。所谓写楷书需要有行书的笔意。
——行书如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但不能因为写快了就忽略文字的结构,写行书要如同写楷书一样笔笔到位。只有笔画到位了,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
以上是我的理解。期待大家参与讨论。
我是凌川,集书法爱好、写***好、中医爱好、太极爱好等五迷三道于一身。有志趣爱好相同者可关注,可私信,可交流,可……
喜欢在头条上写些文字,毫无功利心,只是怕不动脑,不思考,大脑就不带我玩了。哈哈哈。
楷书与行书,其笔法的法,是不变的,永恒的。怎样用同样的笔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书写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研究学习的书法问题。书法的笔法,就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用这个运转规律如何写出楷书和行书,概括的讲:竖点和左垂露右垂露结合的比率数高于竖点和撇点捺点的比率数为楷书,反知为行书和草书。启老先生说的“楷如行,行如楷“,就是说,楷中有行,行中有楷,没有的绝对的楷就是楷,行就是行,启老多年的书法经验,告诉人们书法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不变是书法的法,变是书者个性展现,这个变,时时处处,每时每刻,都会变。
啟老云"楷中行,行中楷"是借鉴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脱胎悟出。继而孙氏又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縱横"。指楷与行,行与草的书写关联。我认为楷书是基夲,如婴儿学步,基础扎实,方可向行楷过渡,继而行草,向狂草飞跃,逐步升华,由量变到质变。仅管后人杨绛对此有一孔之疑,认为孙氏把"真"与"草"颠倒过来,但不足为取之谬也。啟翁之言在于楷书基夲功过后,向行书升华,作品要以楷书使转,提按顿挫写行书,反之行书之行云流水之用笔节奏带动楷书之四平八稳,二者是互补有无。学书忌太正,宜大尐粗细,润燥虚实,参差其间。左重右轻,左润右燥,上燥下湿,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等等,方显靈`气飞逸,润笔生华,可称神品。兴致则翰随心意飞,情从筆下露的最高境界。拙言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