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爱好者书写行书时用墨有什么讲究吗?
书写行书时的用墨
书法之美,一见可知,即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之美,书法艺术的美非常丰富多样,“墨法美”就是其中一种,有关书法的“墨法美”,这和书法家书写时的用墨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们现在要谈论的问题,书法爱好者书写行书时的用墨讲究,
行书章法中,用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书体进行比较,行书的用墨方法要更加丰富精彩,一个善于用墨的书法家,作品会更加丰富有情致,笔墨会增加作品的意趣,我们欣赏“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一目了然了,对于用墨,大书法家欧阳询曾这样说过:“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意思是说,墨色黯淡就会损伤作品的神***,而墨色浓重就会产生滞笔,从而影响运笔,使作品感觉不再流畅,
欧阳询的这句话十分准确地概括出了用墨浓淡不适的弊端。然而,事实上,怎样的墨色浓淡较为适宜,这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现出该有的艺术效果,浓墨与淡墨作品都是极好的,比如,刘墉就是浓墨高手,而王文治是淡墨高手,他们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作品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次,书法家在书写行书时都会注意用墨的自然变化,用墨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影响的因素,一是用墨的技巧,二是用笔的技巧,二者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墨色的变化,用笔缓慢迅疾的节奏不同,就会使墨色产生浓浓的变化,而墨色的饱满与否,也会影响笔法的效果,比如,湿笔就需要加快行笔速度,而枯笔则需要缓慢行笔,只要二者相结合,那么就会使章法布局更具虚实感,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所谓“湿笔”就是含墨量多的笔,“枯笔”就是含墨量比较少的笔,如果是用枯笔书写行书,行笔迅度太快时墨色可能就无法入纸,这样字体就可能会显得轻浮;如果用湿笔书写行书,行笔速度比较缓慢,或者稍微有些停滞,那么墨汁就会从旁边溢出,容易使字体看起来臃肿,所以笔墨具有相互扶助表现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书写好一件书法作品(行书也如此)表现出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的墨法美,选择好笔墨,掌握好用墨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唯有先将汉字书写成书法艺术,才能追求书法艺术作品的精神面貌。
书法行书的用墨适当,能使作品气韵更生动。
用墨过浓滞笔,影响书写效果,过淡又不利于神***表现。欧阳询《八诀》中说:"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行书用墨浓淡交错,枯湿相间,墨色浓的字在作品中为一个层次,墨色淡的字在作品中为一个层次,墨色枯的字在作品中为一个层次,墨色湿的字在作品中又为一个层次,丰富了行书作品的三维空间感。
蘸一次墨写多个字产生的墨韵变化还产生了墨韵节奏感,要注意左右两行的对比关系,墨色变化不能相同。
笔中含墨量多时,行笔要稍快,含墨量少时,运笔稍慢。书写出来的效果又具有快慢节奏感。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为林散之先生书法作品。)
行书用墨不可太浓,太浓则写不出流畅干净的笔画线条,也不易太淡,太淡则会让行书失去神***。
书法是将就神***为上的。行书的神***应该是一个圆融适度的状态。比如冯承素兰亭序用墨就是恰到好处的,每个字都让人看到后,觉得神***飞扬,不疾不厉,给人至美的享受。
反观,在行书创作中有些作怪的人,一会儿弄个大墨团,一会儿有弄得一点墨丝都没有,他说这是浓淡结合,是艺术创新。这显然不是艺术创新,这是乱力鬼神!
行书应该是优美的,行书的墨法应该是圆润适中的。
我们欣赏历史上著名的行书,比如书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苏先生用墨就极为考究,正是他的墨调的恰到好处,不浓不淡,不干不枯,才能使他的笔尖下写出的线条质量非常之高,让黄州寒食帖成为了中国三大行书之一。
书法爱好者也要像专业书法创作者那样学会用墨的问题,在整幅书法习作上的用墨要有浓淡之分及线条的粗细变化,只有在用墨上的变化,才能显示书法作品的整体灵动感和协调性。
行书用墨不可太濃,宜用中性墨,一得阁,红星牌墨均可加水1:1。也有人喜用书中醮水,作品出现浓谈墨色对比,也不错。墨要浓些。现在书作大多都用瓶装墨汁,使用比较方便。省去研墨之累。加水多少,还要靠平时的经验。用生宣加水多,熟宣纸,半生纸加水少些。
以上是本人的用墨的经验之谈,仅供书法爱好者参考。具体用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练习行书到底是用生宣好还是半生半熟宣纸好?
一、宣纸的种类和特性
生宣就是未经特殊处理的宣纸。由于宣纸是用特殊的植物纤维做成,如果没有经过特别处理的话,吸水性就会特别强烈,基本上洇湿很厉害。
而宣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宣,也就是未经处理的宣纸,另外一种是处理过的,所以被称之熟宣,熟宣则与生宣不同,不容易洇湿。
宣纸选用的话,基本上建议选用半生半熟的比较好。半生半熟的宣纸既可以有生宣洇湿的效果,同时也不会洇湿的特别厉害,是我们宣纸比较好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书体,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宣纸。
二、依据书体选择宣纸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书体分为两类。一种是静态书体,一种是动态书体。
静态书体主要包括楷书、篆书和隶书。这些书法的特点是它们的笔画都非常的稳定,书写者在书写的时候,力求行笔稳健,因此可以说是静态的书体。
静态书体在笔画上相对独立,书写起来比较缓慢,速度要求较低,而且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如果说,静态书体选用宣纸的话,我认为最好选用那些熟宣成分较多的宣纸。
生宣是以稻草和青檀树皮制成浆,以纸帘从纸槽抄出后,经烘干而成的纸。分特种净皮、净皮和净皮棉连。
将生刷经矾水浸制后,成为熟纸。熟纸质硬而不吸水,半生半熟纸能吸水,但不像生纸那样易于渗化。
纸张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半生半熟纸宜作工笔画及书法中的篆书、隶书、楷书。
而生宣的选择更复杂:篆隶楷可用更厚、拉力更强的特种净皮或净皮,行书草书可用净皮棉连或净皮。
这是总的原则,而具体到不同字体,又要视情况而定。
比如榜书,对水墨渗化效果要求较高,必须用生宣,让水有感应,能迅速产生渗化效果。
比如董其昌行书,其用墨较淡,淡墨在熟纸上变化多,所以要用熟纸。
比如二王一脉的小行书,绝对不能用生纸,因为生纸会将笔痕迅速划开,而宜用半生半熟纸。
而写王铎的字,其墨色变化更丰富,尤其涨墨的使用,必须要用生宣。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都可以,只是半生宣纸相对容易掌握和控制一些,生宣纸则更考验书者功力,生宣更适合自己研磨,要求书者对墨汁的浓淡、书写速度和笔的软硬程度以及对书写内容的熟练程度的相互融合提出更高要求(有点类似于汽车驾驶的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对于一般书者个人认为一寸以上大字可用生宣,用上生宣方显墨趣横生,一寸以下小字用半生宣。
对于经验丰富的书者均可,不过生宣往往更有墨趣。
宣纸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然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文化痕迹。它与笔、墨、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宣纸分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熟宣在加工时用明矾涂过,故吸水性差,使用时不洇墨,所以熟宣宜用于楷书创作和练习。生宣则吸水性强,书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半熟宣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生宣半熟宣都适合于行书的练习与创作。只是半熟宣在用笔和用墨上容易掌握一些。由于现在的宣纸比较贵,练习书法需要大量的宣纸,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没有问题,否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初学通常都是用毛边纸,手工毛边纸还是不错的,它比宣纸便宜,用它和宣纸交替练习,效果还可以。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感谢邀请。
半生熟的,生的洇墨易成墨块谓墨猪,此大恶道!半生的也要用厚实点的好,且对书者的控笔能力要求不低,稍慢就是墨块与鹤膝,水平高的人用来创作作品可以,我不太建议初学者用这俩种纸。明代以前没有生宣,想临古人帖请一定远离生宣。
怎样评价一个人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的水平?
人们评价一幅行书书法的水平,第一眼感观是要有美感,即看了作品要有美的享受,使人心里感到舒服,喜欢!才是好的作品,其实好的作品在墨法,章法,字法,笔法肯定已经有了好的体现,在观众脑里才会感觉愉悦!如果是一幅丑书,即便你怎样自吹自擂,说线条水平高,浓湿枯墨色怎样好,布白怎巧妙,但都逃不开绝大部份观众的眼睛,除了你的几个死党,有利益关系外!下面的书法作品对比一目了然。
我是个写了多年行书,行草书的老油条,有些粗浅认识和体会,现在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看对传统的继承度。也就是写的行书的基因,来自古代经典的传承还是自由体,是学的晋唐人,还是宋元明清,还是仅仅是拿上毛笔把汉字写熟练,写到宣纸上了。
二,看行书的笔法,结构的熟练度和准确度。以及章法上对字的大小,正斜,收放,聚散等等对立关系的协调度。如果感觉是单调的摆字,排字,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基本一样,就不是好行书。反之亦然。
三,最关键的,是看区别率。也就是自我的发挥。和古代经典有区别,和当代的人也不同,这一点最难。到了这个层面,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行书了。这也是搞书法的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