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过渡字体的草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过渡字体的草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书法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
我的理解是:一点是指草书很多笔画都是以点为主,用点代替。
二连是草书需要注意上下笔画,上下字的联系与衔接,保持连贯性。
三交代是指笔画要交代清楚,尤其是转折,翻转等,草书有章可循,不能随意书写,该交代清楚的要交代清楚,可用符号代替的可用符号代替。
四墨是指注意墨色变化,一副好草书作品墨色变化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整幅作品的效果和艺术水平。其墨色应该有浓淡变化,虚实对比,轻重交错。
五紧是指草书虽然不像楷书结构严谨,紧凑,但也要注意收放,收得住才能放得开,放得开的同时也应该收得住,一个字有收放,几个字一组也有收放,整幅作品也是收放关系。这样一副作品才会有视觉冲击力。
六飞白是指在运笔过程中墨枯或笔疾而出现的笔画中留白的现象。多运用在书法的行草书中的主笔,也称“涩笔”笔画中黑白相间显得雄浑有力,苍劲。
下图是一些书友书家作品,可做参考,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探讨。
草书中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因为我没有练习草书的缘故吧。但这句话其实也不仅仅是说的草书,对于其它书体也是如此,例如行书或者行草书等。下面我来分别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点”不是我们常说意义上的点,而是指的“点画”的意思。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草书《书谱》中云:
草书的书写节奏比较快,更能凸显书家的情感表达,书写的时候笔画之间的连带很多,因此在笔法上以使转为主,所以孙过庭说“使转为形质”。而点画的顿挫、跳跃,遒润、迟涩等,就成了草书的情性,可以说“点画”就是草书的灵魂。
写草书时,很多笔画都是以点来代替,例如上图中的“上”就是三个点,“口”做为部首的时候,往往就是两个点。这样处理可以加快书写的速度,达到简易笔画的目的,同时增加了草书章法中的虚实、揖让的空间关系。
我们一般俗话说行书是连笔字,那么草书就更是连笔字了,我们看看唐代狂草***张旭和怀素的字,一行下来几乎都是从上连到下面。
草书为了保证运笔的连贯性,因此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大多数都是连接的。有笔画上的实连,也是中间断开的意连,总之保持笔势的连贯,行气的贯通。行与行之间讲究穿插避让,整篇章法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草书的章法布局体现在一个“连”字上。
草书不是潦草的书写,草书的法度丝毫不比楷书弱,草书的很多字的写法,字根的写法都是约定成俗的,是有规矩可言的,不是自己随便创造的或者一时兴起瞎写出来的。
草书中很多字的写法极其相像,一点点的变化可能就成了另外一个字,因此要求我们在写草书的 时候每一笔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让别人看了产生误解。
另外就是,草书虽然是在快速中完成书写的,但是对于每一笔的处理要求很高,起笔收笔必须交代清楚,每一笔有来处、有去处,不然就容易形成滑俗的毛病。
墨法在草书中要熟练应用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没有非常熟练的用笔技巧,也很难掌握好墨法的应用。草书行笔快速,作书之时,笔落墨染,运笔开来,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使得笔尖上流淌下来的墨与纸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或浓、或淡、或润、或燥,这就是“墨法源于笔法”。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你的邀请。你说的草书“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好像是一个书法口诀吧。
我是第一次看到你这样说。不过,对草书创作学习的要点的总结,还是值得肯定的。
草书“点”的笔画确实非常多。而且点法也非常丰富。
很多点是一些笔画的概括,而且,草书的起笔与楷书一样,也是从“点”开始,写的时候就要把点画放在首位。
“连”是笔画之间的转换、衔接,我们叫做“接笔”比较合理。
此外,你说的“交代”,也属于“接笔”的任务。
“接笔”是书法的重要笔法概念。接笔就是承接上一笔的笔画。
草书的接笔尤其连缀不止,所以,学习草书,就应该特别要注意“接笔”的表达。
接笔也是由“起笔、行笔、收笔”四个环节构成的。
谢谢邀请,提问的"一点二连三交代四墨五紧六飞白"愚以为这是对古人书论的一种归纳总结,也是草书书魂所在,是真正书家所必须理解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评判一幅草书作品好坏的标准,一幅作品如果具备了,一、点的多变,同时也是起笔的精准生动。二、连是行笔结字过程的映带牵丝,能血脉贯通。三、交代是每笔的使转提按都须清楚可辩。四、墨色要体现出干湿浓淡焦的变化。五、六、紧和白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章法格局生动对比,即空可跑马密处不透风。如果一幅作品具备了是些要素,可以肯定是好作品,个人粗浅看法如有谬误请多指正。
学习草书,有很多人、很多老师总结出很多口诀,都很有道理,初学时确实也可提高效率,但若长久沉浸其中,必将受其束缚,将草书程式化,失去其自由自在、直抒胸襟的特性。
学习草书,我认为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草书,或者说学习书法,从技术上说,就是一个“找规律”和“用规律”的过程,面对经典碑帖,唯有针对性地观察与思考,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前贤留下的“蛛丝马迹”。
这是我们临帖时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对书体分类,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关系,如风格近似、师承相应、法源相近等。
2、学习草书,学一个人比学习几种他的字帖更有意 义。学一个人可以学几十年,学一种字帖只是学一个人的短暂时刻。一个人是历史的、立体的、鲜活的,而一个帖是静态的、平面的。
正如学习王羲之,是通过学习他的所有法帖来全面把握其风格,而不是仅仅学习其《寒切帖》或《远宦帖》等。
3、学习草书,要多作一些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比如米芾,除了他的《自叙帖》以外,他留下的大量的 法书、刻帖和碑帖都提供了他学书之路的佐证。学习草书,从米芾的师承渊源、学书途径和学书方法上获得启示,如此方为善学!
又如《十七帖》为王羲之草字代表作,历来为草书准则。但此帖为刻本,字之结体可见,而墨气及笔锋转折不易察。所以学习此帖可与孙过庭《书谱》相比较,会事半功倍。
4、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但核心和根本就在提按,草书中的所有笔法,如轻重、快慢、迟速、起伏、方圆、大小、正斜、虚实、粗细等,都可以通过提按派生出来。
《书谱》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使转要做好,首先得运笔自如,识提按之理,故学习草书首先提按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渡字体的草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渡字体的草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