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衡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衡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王献之,谁写的小楷更好?
王羲之书法其笔法
王羲之的书法其笔法,他是把笔从外往里转,启功、于右任、溥心畲的笔法也是如此。
王献之书法其笔法
王献之的书法其笔法,是两边都转,在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之间,就是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王羲之与王献之爷儿俩的书法,特别是小楷也有着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与东晋其他名人一样,***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潇洒。
潇洒与风流是“二王”书法思想面貌之真实写照,也是“二王”书法之艺术风格。而“二王”的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元、明时代有很多名人效仿。
欢迎关注
王羲之的要胜过王献之,王献之自认为自己书法超过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同时代的书法家虽不明说,但是都觉得王献之不及其父。
王羲之作为父亲也是王献之的老师,在王献之书法的成长道路上可谓是最重要的人了。当然在众多儿女当中,王羲之也最看重王献之,从小就说“此子成人必定不凡”,果然,在唐太宗在位之前几百年之间,王献之的名声一度盖过其父。但是经过历史的筛选最终王羲之还是稳稳的坐在了书圣的宝座之上,一坐就是几千年,至今无人撼动。当然王献之也后期也成长了,与其父并称二王。
其实早期王献之未出名之前就自以为是,问其母,我与父亲谁更胜一筹?母亲指出了他的缺点,他才恍然大悟,更加发愤图强。但是王羲之也没闲着,依旧刻苦练习。
在这里我们不否认王献之的刻苦努力,修为也有提升。
但是试想一下,在一个赛道上,前面的运动员一直在努力快速的跑,而且早已甩你500米远的距离,你在后面也是跟他一样努力的跑,但就是怎么追也追不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同样努力。
你要超过他就必须付出比他很多的精力。王羲之和王献之就处于这种关系。
而且王羲之作为王献之的老师,学生的什么问题他看的一清二楚,并且也了解自己儿子的个性,做了针对性的辅导,将他的潜力开发出来,所以王献之突破其父字字独立的形式,创新一笔书,最有代表性的像“鸭头丸帖”。
而我们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恰恰王羲之就走的是这一路线。所以,在王献之疯狂圈粉的两百多年间,王羲之不要急,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当历史重新认识王羲之时才知道,什么才叫尽善尽美,什么才是自然天成。
大草书王羲之不如王献之。
王羲之的草书,张怀瓘《书议》云:“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纵逸,学者宜自损益也。异能殊美,莫不备矣。然道合者,千载比肩,若死而有知,岂无神交者也?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王羲之的草书和王献之的比较,可以看出“女郎材”和“丈夫气”。王羲之《行穰帖》少于运动及险峻是“女郞材”,王献之《中秋帖》一笔写完,一行到底,多波势及纵逸是“丈夫气”。这是王羲之草书到王献之草书的最大的变化。
王羲之可以说是创造了今草,但是今草还没进入大草,王献之创立了大草。王羲之今草尚有章草的痕迹,其《初月帖》、《姨母帖》,都是王羲之草书的主流形态。王羲之今草是行草,没有完全的大草。《七月帖》、《上虞帖》都是在行书中加了草书,是行草。这个时候王献之提出了一个建议。张怀瓘《书断》论中写道: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王羲之比较出名的小楷是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东方朔画赞,佛遗教经等,王献之出名的是洛神赋十三行,其实各有各的喜欢,练谁的都可以,我比较喜欢大王的黄庭经些,觉得笔画结构更活泼
王羲之擅长的书体是楷书。传世的羲之楷书都是小楷,智永最推崇《乐毅论》:“《乐毅论》者,正书第一。”唐初楷书大家褚遂良尤其看重《乐毅论》《黄庭径》《东方朔赞》三帖,也以《乐毅论》为首选。唐太宗最为珍爱的王羲之楷书亦是《乐毅论》。
王羲之的书法,并非戛然独造,横空出世,他得益于那个时他的众多前辈书家所提供的各种书写范式和手段,而且因应变化而用之,终于技、道相合,去质增华,把妍丽之风推向新境,成为锺、张之后影响更为深广久远的宗师。唐太宗推尊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成为了千余年来书家的共识。总之,王羲之是中书法史上的圣贤,是无冕之王。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献之兄弟皆善书,以他的成就最大,声望最高。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俗称《十三行》),自唐朝以来即得书家称扬,张怀瓘说:王献之小楷得父亲之传,“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与父亲小楷比较,王献之能够从遒整的楷式中跃现出散逸自然的风姿,实属不易。
习欧三年,还望各位书友指点迷津,下图为今日拙作,能否赐教,有何不足,如何改进?
看了题主写的欧阳询楷书,相当不错,比二田写得更灵活,字里行间保留着隶书笔意,结构上也还有魏碑痕迹,气韵高古,风姿妩媚,照这样的书法审美取向坚持练下去,相信能获得巨大成功。
好的方面不多说,不足之处,建议改正:
例如,“喻”字、“阳”字、“于”字等,以欧阳询楷书“阳”字为例,这个字为了写紧凑,欧阳询一般***用左右穿插的技法,将右边的横画延伸到左偏旁的空白之处。
注意观察《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中“阳”字的笔画穿插效果,见下图——
2、有些字的笔画处理欠妥,导致结构不稳例如“是”字、“其”字、“无”字、“拂”字等,这些都是因为笔画问题,影响到结构,以“其”字为例,由于主笔横画角度不平,整格子不稳;又以“是”字为例,左下撇不到位,导致整个字下半部分左边很拥挤,不够舒展,好像被束缚了手脚。
整体还不错,提点个人感觉,可能受某书家影响,提手,方字旁的竖画不足取,头大足尖,重心不稳,象一颗旧时铁钉,亦或是象一个小脚人钉在那。竖钩形状也不足取,整画也有点头大足小,而且在钩出前还加了一点向内的小拐,钩既小还不勾出,就那样含着,欧体钩本来就含蓄,但有厚度有锋芒,这里处理得更含又小,看着让人难受。这类竖画处理成头大足尖,让人联想到书写时战战兢兢,没有底气!仅供参考!
你的字看起来不错,用笔干净,有想法,仔细一看,却有点“四不像”。
钟繇,汉末魏初的书法家,被尊为“楷书之祖”,对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字,字形扁方,波折分明,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属隶书向楷书发展的过渡性字体。
而题主贴出的作品,用笔明显具有唐代欧阳询的特点,笔法严谨,笔画精到。
(钟繇作品)
这样的字,好看是好看,但却沒有了钟繇楷书天真浪漫、率性稚拙的味道,恰如往一杯美酒中洒了把盐巴!
就书体而言,篆书产生最早,其后才有隶书、楷书。按以前的理论,是不能以后世的笔法写前世的字的,但是,清代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书法家,突破传统,将隶书甚至楷书笔法引入篆书,让篆书重新焕发新生,创造了篆书的又一个高峰。
(欧阳询《九成宫》)
但这是就书体而言的,而具体到某一字体,它有其自身特点,是不应进行较大变化的。
比如钟繇的楷书,本就天然不事雕琢,你却偏要给它一个工整的外形,这恰如让人身穿长袍,脚穿皮鞋,浑身透着一股不协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衡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衡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