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族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族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见过最精彩的匾额书法是什么?为何精彩?
我感到匾额书法没有最精彩,只有更精彩。因为内容不同、书体不同,欣赏的范围、角度不同,很难分出书法的高低。就像现在搞书法评比,如果把全国高手的作品都拿出来评比,很难评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事实上也评不出来,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它是多元参与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很难制定统一作品标准和统一的欣赏水平。
当然,匾额书法的精彩是肯定的,因为匾额是一块写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等的显赫位置,一般而言,都是知名书家特定时期最精彩、最成熟、最得意的作品,加上雕刻、色彩等的烘托,匾额书法更能吸引观赏者,可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汉字的演变依现有的考古发现,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时代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再到周代的大篆,由大篆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形成了今文字中的隶书,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合称为今文字。草书要先于楷书,汉初草隶、章草萌芽,而后有今草、狂草。楷书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行书出现于汉末,成熟于晋。
草书早于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本源是甲骨文、金文。
题主好,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书法是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字首先满足的是记录和交流,它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写难认到易写易认的过程发展。
字体是从篆体到隶书再到楷书这个过程发展的。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古文字、籀书、鍾鼎文字,六国文字,《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一般将其归在大篆中。小篆又叫斯篆,秦统一后由李斯、赵高等人制定出的规范统一的官方文字。
隶书一般认为是秦始皇时的狱吏程邈所创造,其人获罪后在狱中创造了几千个隶书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因此被释放,字也用于记录狱事,在非正式场合被大量使用。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隶书,程邈只是进一步加工整理罢了,隶书变篆书的圆弧为方折,书写更为快捷方便,适应了战国后期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历史的自然选择。隶书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官方正始文字而彻底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
隶变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事情,极大的方便了书写,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魏晋时期楷书已经初具规模,魏碑就是楷书,称为魏楷,虽不同唐楷的规范,但更具有个性,更有书法的特点,一碑一个风格,各有情态,摇曳多姿。唐楷的产生是字在书写时非常规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在印刷很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科考,抄经,抄书都需要规范。
东汉虽然政治混乱,但却是书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由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期,产生了行书和草书。行书相传为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刘德升所创。人们在竹简、木牍上写一些不需要庄重的文书时,便***用一种不同于隶书的率意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隶书的快写产生了章草,沿着简牍体和章草的思路诞生了楷书的快写,我们称为今草。在汉代草书就很成熟了,张芝、崔瑗、杜度等都是有名的草书大家。当时读书人很热衷于草书,以至于赵壹写《非草书》批评这种现象,看来是有点过头了,但足见当时草书的热闹。
篆、隶、楷是字体也是一种书体,行、草属于隶书、楷书的一种快速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草书更具有书法的艺术性,所以也就和篆隶楷并列在一起,人们常说真隶草篆,行书虽然实用,使用率高,但介乎在楷和草之间,它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似乎书家并不把它和真隶草篆并列为一种书体。
现在印刷很发达,书法楷书的实用性就很淡了,做为艺术,楷书的价值也很低了,甚至有的书家不承认楷书是书法,认为只是为书法入门打基础的东西,因为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个性,楷书过于规范,个性化的东西自然就很弱了。当然各人认识不同,喜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起码魏碑就很有书法的味道,它也是楷书呀,我就喜欢魏碑,当然更喜欢篆书、草书。
真草隶篆行,是现行的五种书体,要说它们的本源,这就要推到汉字的产生,简单地讲,它们的本源就是汉字。从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早的当然是篆书,篆书之前的文字特别复杂,我们暂且不论,就从篆书开始谈。篆书分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就命丞相李斯负责文字的整理工作,经过李斯的整理,小篆定型,在小篆定型之前,统称大篆。由于工作的需要,篆书书写复杂费时,把篆书快写就逐渐产生了隶书,到东汉隶书成熟,达到历史高峰,成为汉代通行书体。隶书很多都带有燕尾,书写不太方便,于是就加快速度,草书就这样一步步产生了,到东汉草书就成熟了,代表人物是张芝,他的代表作是《冠军帖》。唐代是大草的高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行书的产生比草书稍晚,最晚的就是楷书,从书法史来看,真草隶行五种书体,在汉代就完全成熟了,到晋代的王羲之真行草三种书体达到了历史高峰。
有人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我们从书体产生的顺序来看,楷书最晚,所以说,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显然是不成立了,但必须承认各书体之间是有促进作用的,至于先学哪种书体比较好,我认为这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决定。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书体,逐步扩大范围,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成功的!(以下图片分别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族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族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