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特别少?
书法从楷书开始练习是有道理的。从教学的角度讲,当代人多喜欢***用唐楷作为范本,比较规范,法度森严,适合教学,也适合初学者的塑形塑造。练习唐楷能给人立竿见影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学书的兴趣和信心。
但是,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就会发觉,要真正练成唐楷,特别是柳体,难度极大。因为唐楷中的柳体这座高峰,是很难逾越的,这既符合学书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书者为人处世的真谛。
我们能看到电脑字体上有完备的柳体,却较少看到像样的柳体书法作品,甚至很少见到用柳体题写的广告匾额或对联,偶尔看到,也与想像中对柳体的期待差距甚大,因为,柳体没有写到一定程度,是很难让人欣赏的。
柳体独到的笔画和结构安排使多数练习者渴望不可及或者望而却步,但是,柳体作为唐楷中的名帖之一,其法度,严谨,架构,力量,锋芒,都是值得认真学习和吸取的。
因为难呗!
自古柳体无大家。
学生我临习玄秘塔***年了,分享两点体会心得。第一难:笔画难。难在方笔上。很多柳粉问我方头竖、四边点(梯形点)的写法,我都毫不保留的一一解答。由于没有老师指点,全是自己琢磨,所以,今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专门突击横划。由于长锋兼毫笔秃了,终不得其法,在换个新笔后,感觉立马有了,现在虽然不熟练,但写出方笔效果的几率大多了,几乎可以随心所欲。
第二:结体独特。完全横平竖直在柳体中几乎没有,就是重复出现的字,也是各具形态。
因为难,所以练习的少,但看起来挺拔俊秀,所以喜欢的人也不少。个人浅见,欢迎讨论。
柳体不好入门,很不容易写象。而且现在柳体写得好的也不多。现在学欧体和颜体的比较多,我个人认为欧体受二田影响,学的人多一点。颜体由于辨识度高,感觉上很容易临象,所以书法老师教的多一点,感觉容易出成果些。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融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其诗一首。
唐·柳公权像
柳公权书法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为什么柳体书法临字的人越来越少我个人认为主要是
颜真卿楷书欣赏《唐王琳墓志》
欧阳询九成宫
柳公权的柳体,是属于"晚唐书法",也是"唐尚法"之完美收官。是唐人尚法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这种书风趋于僵化的标志。
柳体的一点一画极尽调锋运笔之能事,但峰棱尽利,学习者较难把握,求其劲峭,往往失其丰润。
过于注重笔画劲道,又会接近于颜真卿的形态。因为柳体明显很多笔法来源于颜体字 ,其俊峭刚劲又有欧体字的痕迹 ,还兼有徐浩的结体严谨。
而且他的书法最初还汲取了王羲之的风格,在晋人流美和唐人雍容雄浑之间,萃取精华创立了独特的“柳体”。
所以,大多临习者,要么喜爱颜真卿的浑然敦厚,要么喜爱欧阳询的精准险峻,非黑即白 ,对集众书家之大成,"鱼与熊掌兼得"的两全其美的柳体书法往往敬而远之。
以上是从一般书法人角度来说的。
再从历史上的书法家来看,人各有志,对柳体字的态度也有天壤之别。
如米芾讥之为“丑怪恶扎祖”“出牙布爪,截鹤续凫",虽然有些过分,但学柳确实要善于“师学舍短” 唐人把楷书的法度彻底完备了,自然,稚拙、天真的趣味就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