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很迷茫,《圣教序》临帖的时候到底该写多大的字?
在书法中,我们必须清楚一个道理:大字绝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小字也绝不是大字的简单缩小。有的字可以放大的,有的却不宜写得过大。
关于大字与小字,明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代以前虽也有大字、小楷之称,但大也大不到哪,三五公分算很大小。因为那时书写工具有限,尤其是纸张,没有较大尺寸,故作品都是小尺寸,字也都不太大。
明代时造纸工艺发展,出现大尺寸宣纸。且江南富庶,出现以欣赏、收藏书法作品的商人,让在客厅、书房悬挂作品成为风尚,从而六尺以上的巨作流行,字于是越写越大。
大眼睛好看,于是有人去整一个小燕子的眼睛,瘦削的脸上放着一对大眼睛,怎么看怎么像蜻蜓。
丰满***,于是有人去隆一个柳岩的“波涛”,纤细的腰上挂着一对“柚子”,怎么看怎么替她累。
书法中,有的字可大可小,比如颜体,放大即为榜书,缩小即为小楷。
但多数字像整容、整形一样,有其合适的大小。大家可作个试验,将褚遂良的字放大写,你会发现,原本很协调的字,放大后中间却显得异常纤细,从而变成“中怯”的病笔了。
书法重视提按,可以说提按是笔法的根本,尤其是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两头重,中间稍轻。
明代以前的字多为小作品,字形小,这时重起笔收笔的提按尚没有问题,但是明代后字写大了,其中怯的毛病就被放大了。
《圣教序》原碑字有多大?
圣教序原碑高3米5。宽1米。一共有1900多字,共有30行,每行80个左右。每个字约2厘米左右。
我临圣教序是放大至5厘米左右。站着悬肘书写。(以下几幅习作由笔者书写)。
为了避免行气不足和章法不足我又临了王铎墨迹《王铎临集字圣教序》,坐着枕腕书写,大约三厘米左右。
创作时写的字十厘米左右,揉进了其它碑帖的元素,站立悬肘书写。
平时练习写5厘米左右的字比较适中,也提高了书写效率,在此基础上再缩小字体和放大字体都可以。
字帖上的小字2厘米左右,那么是小楷,笔画中段运笔快,一掠而过,但放大写成大字十厘米左右的,那么点画会显得单薄,在创作大字时笔画中段要雄浑厚重,让笔墨沉到纸里面去,运笔不能太快。另外字形放大后,空白也随增大,要加粗笔画,减少空白,字才不显空,不显散。这就是直接把小楷放大写大字不佳的原因。
王铎是使用涨墨法,有时把相邻笔画并到一块,使线条又粗又重,还有块面感。
傅山极力外拓,追求体量感。
您好!感谢您的信任,您的提问引我思考。
我写圣教序也就两周的时间,之前苏轼手札临的稍微多一点,很少写楷书大字。我书法是自学,觉得临帖就应该去感受原贴的气韵,观察字形架构,琢磨书家行笔的速度快慢迟缓,揣摩下笔的轻重等等。至于该写多大合适,应该没有统一规定,我是凭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尝试性实践,写大20厘米左右),稍小(15厘米),再小(5厘米),有时候也我都去尝试写小楷。每一种大小变化都是有针对性的。控笔,发力,气韵,速度,字体特征。。。。这些,我都是在尝试中获得经验。觉得怎么好玩,怎么有感觉就怎么来。
水平有限,不知道能否对您有帮助?
刊出几张练习,请多指点[祈祷][祈祷][祈祷]
我的观点跟大家不一样,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是非常难得的行书学习范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书写技法,特别是在单字的结构与章法处理上,非常值得借鉴,而且适合写各种大小的字。
因此,我建议临写《圣教序》,可以用大、中、小三种毛笔来临,写不同大小的字,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收获。
对一位书法家来说,大中小字的书写技能都需要掌握。写中字、小字,更多地强调笔法精到,灵动多姿;写大字则追求气魄宏伟、气象威严。通过《圣教序》一帖,我们用不同大小的字去临,可以写出不同的体验,达到学习大、中、小各种字体的书写能力。
我们日常书写的时候,也不单纯是写小字,很多时候是写大字,而且写大字的场合更多,比如创作条幅、中堂、对联的时候,基本上都用大字,小字往往只用来落款或书写信札。
如果我们平时一味只写小字,实际上在写大字的时候就需要转换,没有这方面训练,那么就很难驾驭,写不好大字。
很多成名的书法家都是临原帖大小的字,而中书协最推崇《圣教序》教学实践的张旭光老师,他的临摹与示范讲解、乃至创作,都是用大字,所以有些人坚持说《圣教序》只能临原帖大小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