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希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希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可以写出一手好看的行书?
这个好看两个字不好说!
因为书法有些忌讳好看这两个字。好看就近媚俗,媚俗则书法大忌也!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你只是期望行书好看,你也可以按照世俗的标准去学习书法,那样,你可以随心情选择自己认为好看的书体学习,发展。可是如果按照书法的态度则不同。
书法需要从临帖开始,而临帖也不能随意地选择古帖。我的观点是尽可能地选择魏晋以及大唐的行书法帖学习,只有那样,你也才有机会学到真正的行书的真谛。
试回答,并希书友指正!
“好看”二字之于行书(包括它体),易误导审美标准,将书法流于“媚俗”,极不专业。
孙过庭对书法诸体的论述:“趋体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尤可记文”。另外,还要旁通二篆,俯仰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取前代书体的养料,增益书法的艺术水平。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研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之以性情,形其哀乐”。
明代杨慎有“鲸吞海水尽,落出珊瑚枝”的精妙总结,通过“凛、温、鼓、和”四个手段,达到“风神、研润、枯劲、闲雅”的“四美具”的艺术高度。
纵观历代名家行书经典,大抵以魏晋二王书风为圭臬,怹们对书法的敬畏、深刻认识,反映出书法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心的、骨子里的,甚至是血脉里流淌的,写出所谓自己的字的前提也是建立在取法古人,博涉诸家基础之上。君子贵乎慎独,不媚俗,不从众,是写好任何字体的关键。故,取法乎上,是学习行书(当然包括其它字体)的不二法门,而不是游走于今人展厅、浏览于“获奖作品集”、投拜于时风引领者……
我时常以为,一个真正值得人尊敬的书家,他所思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应该如何顺应时代,并从中捞取什么”,而应该是“这个时代缺少了什么,我应该为这个时代带来什么”。我们时常觉得文化应该随着时代前行,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本身也是可以影响和改造时代的。
大凡古代有大成就的书家,多不免感叹“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从苏东坡到赵孟頫,从董其昌到王铎,从赵之谦到何绍基,莫不如此。
如果说,即使在文人群体学养最高的宋代,彼时天下第一才子苏东坡都是谦逊谦卑的,那么在当下这个肤浅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好意思过份“张扬个性”,甚至说出“全面超越古人”这样的话呢?
什么叫千人一面,什么叫个性?请问书法艺术挂在一个展厅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个调调,有意思吗?什么叫个性?个性就是要写出像王铎、像傅山、像金农、像郑板桥、像扬州八怪的一些人的东西,才叫个性化。现在个性化的缺失有很多的原因,例如古人不会为买房而烦恼,古人不会为买车而烦恼,古人不会还房贷,不会还车贷。现在你拿什么创造个性?你的个性创造出来有人承认吗?没办法,只有搞千人一面,因为千人一面会有一群人,因为一群人互相认同。古人的个性是文化修养,把他养出来的。现在的人的个性怎么修养?针管射字吗?靠竹林抄字吗?靠女性人体写字吗?那是表演,那不是艺术创作!所以,从千人一面当中闯出自己,很不容易。闯来闯去也就是三公分五公分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已经没有个性化的土壤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希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希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