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合龙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合龙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位于咸阳的武则天之墓乾陵至今也没有被发掘过吗?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其陪葬品之丰富、价值之高,堪比始皇陵,据说无价之宝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其中之一。
乾陵里价值不菲的陪葬品,让历代盗墓者垂涎三尺。它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大炮轰过,可以说是命运多舛,几次面临灭顶之灾。
第一大规模的盗掘,是唐末造反领袖黄巢。他在攻陷长安后,烧杀抢掠,***横财。贪心不足的黄巢,还觉得捞的不够,又目光转向乾陵。出动60万大军,在梁山西侧整整挖了一个月,生生挖出一条40米深的“黄巢沟”,至今遗迹尚存。由于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缺少文化,只会凭着蛮力干,更是因为乾陵的构造无比坚固、复杂,再加上唐军又开始反扑长安,黄巢不得不半途而废,无果而终。
第二次光顾乾陵的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这家伙生来就是唐陵的掘墓人,唐朝十几位皇帝的陵墓都被他洗劫一空。唯独剩下最难盗掘的乾陵。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温韬的暴行惹怒了上天。他带人每次去挖掘前,都是万里晴空,艳阳高照,可等他们动手后,瞬间便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几次挖掘乾陵,天气的骤变如出一辙。让***如麻的温韬是心惊胆战,无奈收手。
第三次大规模的盗掘,可不是铁锨,锄头之类原始工具,而是汽车、大炮,***这些现代化武器,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次。主谋便是***将军孙连仲。他看孙殿英盗掘清陵,赚得盆满钵满,也想重演东陵盗宝的荣光。就带领一个师的人马,以演习为幌子,在乾陵旁埋锅做饭,安营扎。当士兵炸开第三层竖立的条石,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黑烟,直冲云霄,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墓道旁的几名士兵旋即吐血而亡。以后,就是孙连仲拿枪逼着,士兵死活都不敢在挖。没办法,只好草草收场。
解放后,国家对乾陵进行全方位的勘察,证明乾陵虽几经劫难,但地宫保存完好。郭沫若等人在发掘完定陵后,对乾陵也是蠢蠢欲动,被周总理果断叫停。
如今,乾陵和秦始皇陵一样,成了陕西的旅游名片,是很多游客必到之处。
准确一点来说,乾陵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北峰上,海拨1049米。笔者早年曾经到此一游,对于乾陵的感受,用二个字概括:“震撼”!没有立即进入陵山,缓缓徘徊在重达百吨的武则天“无字碑”下,举目望去,滿眼是草飞莺长的四月天,没有来得及闲情逸致,却与那些屹立千年的大唐遗迹默默相望。看着宽阔笔直的神道,心里不禁感叹:“许多梦从这里开始,许多梦在这里消失”,消失在神道的尽头,已成土堆的双阙里,柔弱的高宗李治和“铁娘子”武媚娘“生同衾 死共穴”!联想到宝鸡李茂贞陵墓里发现的宋代铜钱,可叹这位至死都奉唐朝为正朔的风翔节度使,仅仅在百年后即遭到惊扰,不难理解,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是何等的混乱!
(陕西乾陵全景图)
乾陵从选址到完工,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在高宗去世那年开始建造,选择的梁山属于石灰质的山峰,石灰质的性质属于仅次于花岗岩的硬度,不溶于水,可以耐受八百多度的高温,这种性质岩石的优点,后面再说,我们不能不佩服当时临朝称制的武则天眼光犀利!
乾陵整座陵园与唐太宗为代表的陵墓一样,基本上都是以山为陵。而乾陵气势的雄伟,毫无不逊色于昭陵。神道沿山而上后的北边半山腰,开始向下进入墓道,因为南边的二座山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的双阙(见上面图片)。
北峰从半山腰开始挖掘墓道,向下再进入墓室,墓道全长63.10米,宽度为3.9米,根据我进入的其他唐墓所见,同时参考宝鸡已经公开接待游客的李茂贞陵墓的形制,墓道两侧的山壁应该有精美的壁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龙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龙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