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书法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书法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幅草书作品到底水平有多高?
草不草,行不行,鬼画桃符者总是觉得自己最草最行。
我是最爱草书的,也最敬佩真正的草书的书写者,但是发现这块最容易出“人才”,最容易误入歧途,所谓误入歧途,有几种表现:
第一种:求奇求怪求各种图形。网上看到很多***冒的一笔书,写个字有各种图形,各种花纹,像是绘画又像是书法的,还有折腾一些自以为特色的专利的,如梁和生的风水书法,谁谁的天下第一“鹅”书,吉尼斯世界纪录“寿”字。
第二种,乱涂乱写,鬼画桃符,不求专业性,不临碑帖,毫无传承,就要自成一家。不具体点名,但经常关注书法的一定会知道很多。江湖“***”们都喜欢是独一无二的,可惜既无真正的传统根基,又无真正的创新内力,思来想去,之后整一个自以为牛掰上天的形式,来自成一家,开一代书法先河,以求名垂青史。
要写好草书实际上是最难的,我认为比写楷书和行书都难太多了,要写出格调,气韵,格局,更难,我爱草书十几年,对于草书一直心存敬畏,临帖之余,写写怡情益性,但真不敢说自己在搞创作。
总体看,还可以,细一看,但愿人长久!丢了长字,月有陰晴圆缺,陰没有耳旁。悲欢离合,合字写成会字!有字通篇里出現多次,没有变化,都是同体重复!婵娟二字还不如我初学者写的!书法不是胡乱扭捏的!如果是我写的你可能要提醒我!请你多临帖!好好练!不要***了!😊😊😊
谢邀!
咋一看挺好,但恕我直言,这幅草书有诸多问题。
1.整体章法来看,行气不连贯且重心歪曲,承接使转不到位。天字的粗横异常是突兀,更是草书忌讳。
2.草法不规范。草书的基础就是单字草法的规范性,并非把楷书、行书写快就是草书,虽然能看出来作者对草书有所练习,但实话实说,基本功仍需锤炼方可初窥门径。诸如北、折、武等字都是不规范书写。
3.错字。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错字的出现最不能被容忍,如果参加比赛,这就是硬伤,直接“枪毙”。文中把试字错写为似字,且无任何说明修改等补救措施,更是作者自身文化素质的体现。
4.作品不完整。到最后“看今朝”三字无处可写,更能体现作者通篇谋划布局的欠缺,更不要提落款之说了。
整体来说,不建议拿这样的作品出来展示,多做几年苦行僧,比这样会好的多。
看了题主展示的书法作品,这是一幅草书作品,写的内容是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题主问这幅草书作品的水平有多高,我觉得完全用不上高来形容,这是一幅拙劣的草书作品,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章法和字法,这幅作品在这三个方面都出了问题,是一幅失败的草书作品。
从用笔上看,这幅作品用笔拖沓、扁平,完全没有书法用笔的美感,而且这种枯笔用的并不高明,毫无变化的飞白让笔画失去了力度,杂乱的堆积,让人看起来也不舒服。整幅作品都是在拖笔,缺少变化和力度感。
结字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错误,不少字的草书写法并不准确,比如第一行的“数”字,第二行的“梅”字,第三行的“开”字,第四行的“知”字和第五行的“有”字,这些字的写法都有问题,不够准确。草书虽然草,但是字法还是很严谨的,可以说是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稍微一点不一样,就可能成为另一个字。
章法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乱,草书的章法可以乱,但不能写的杂乱无章,这幅作品很明显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总之,这并不是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好的草书作品虽然狂、草,但是不也,也有章法可循,不仅能够让人体会到字体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书法是中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象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甲骨,下至楷书,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篆隶楷行草”五体互为依托、演变,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官书,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把小篆加以简化,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便于书写且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楷书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汉字的演变依现有的考古发现,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时代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再到周代的大篆,由大篆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形成了今文字中的隶书,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合称为今文字。草书要先于楷书,汉初草隶、章草萌芽,而后有今草、狂草。楷书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行书出现于汉末,成熟于晋。
草书早于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本源是甲骨文、金文。
题主好,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书法是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字首先满足的是记录和交流,它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写难认到易写易认的过程发展。
字体是从篆体到隶书再到楷书这个过程发展的。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古文字、籀书、鍾鼎文字,六国文字,《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一般将其归在大篆中。小篆又叫斯篆,秦统一后由李斯、赵高等人制定出的规范统一的官方文字。
隶书一般认为是秦始皇时的狱吏程邈所创造,其人获罪后在狱中创造了几千个隶书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因此被释放,字也用于记录狱事,在非正式场合被大量使用。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隶书,程邈只是进一步加工整理罢了,隶书变篆书的圆弧为方折,书写更为快捷方便,适应了战国后期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历史的自然选择。隶书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官方正始文字而彻底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
隶变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事情,极大的方便了书写,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魏晋时期楷书已经初具规模,魏碑就是楷书,称为魏楷,虽不同唐楷的规范,但更具有个性,更有书法的特点,一碑一个风格,各有情态,摇曳多姿。唐楷的产生是字在书写时非常规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在印刷很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科考,抄经,抄书都需要规范。
东汉虽然政治混乱,但却是书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由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期,产生了行书和草书。行书相传为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刘德升所创。人们在竹简、木牍上写一些不需要庄重的文书时,便***用一种不同于隶书的率意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隶书的快写产生了章草,沿着简牍体和章草的思路诞生了楷书的快写,我们称为今草。在汉代草书就很成熟了,张芝、崔瑗、杜度等都是有名的草书大家。当时[_a***_]人很热衷于草书,以至于赵壹写《非草书》批评这种现象,看来是有点过头了,但足见当时草书的热闹。
篆、隶、楷是字体也是一种书体,行、草属于隶书、楷书的一种快速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草书更具有书法的艺术性,所以也就和篆隶楷并列在一起,人们常说真隶草篆,行书虽然实用,使用率高,但介乎在楷和草之间,它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似乎书家并不把它和真隶草篆并列为一种书体。
现在印刷很发达,书法楷书的实用性就很淡了,做为艺术,楷书的价值也很低了,甚至有的书家不承认楷书是书法,认为只是为书法入门打基础的东西,因为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个性,楷书过于规范,个性化的东西自然就很弱了。当然各人认识不同,喜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起码魏碑就很有书法的味道,它也是楷书呀,我就喜欢魏碑,当然更喜欢篆书、草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书法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书法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