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教程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教程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书法作品创作,怎样安排章法?有什么规律?
在书法中有句话:点画是音符,章法是乐章。一件章法出色的作品就如同一曲交响乐,让人陶醉。
章法的基本原则是协调、自然。但章法的和谐统一,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来体现。
制造矛盾和冲突的手法很多,比如疏密、大小、枯湿、浓淡等等,下面我们结合一件作品来具体说说其章法的设计。
这是全国第十一届国展的一件获奖作品,字数较多,作品尺寸较大,章法处理难度较大。
首先,作品内容是《人间词话》的4段话,作者在每一段后以“人间词话某某”分开,因其位置高低不同,作品很自然地形成了长短、宽窄不同的四部分,整件作品不因字数多而局促。
其次,每一行并不是一条直线平铺直下,而是左右摇曳,蜿蜒而下,如同风中的柳条,婀娜多姿,深得名帖《平复帖》的神韵。
再次,字形大小错落,黑白块面对比强烈。书法中最忌讳字形大小一致,缺乏变化,而此作大小、黑白穿插,深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之妙。
第四,书写时疾时徐,节奏变化大。作品中,书写舒缓时如作楷书,写到畅快处,又变成草书的节奏,其变化显然从《祭侄文稿》中得益不少。
最后,是墨色丰富,丰润处如玉珠,苍涩处如枯藤。初学者写字时常犯写一字蘸一次墨的毛病,这样写出的字墨色缺乏变化,仿佛印刷出来的一样。其实创作时,每蘸一次墨要将其写尽,墨色由浓到淡,这样方显自然。
关于章法,我认为只有基本原则,具体的处理手法其实沒有固定的规律,需要在创作时灵活运用。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二)
书法中识势的第二层含义,当指作品。
当结字成篇,成为书作,势就不单是点画,字势,而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或曰笔墨走势了。上一字之收,常与下一字之起,有着内在联系,有时是牵絲,更美更高级是意连。
这种笔墨走势的联络,古人称之为筋脉,有了这种联络,这种动势,字就生动有力,有灵气,而成篇的作品,便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云其有扶老携幼之感,唐太宗李世民,云其“状若断而实连”,就是讲这种字与字之间的联络,所形成的美感。
这种笔势,在行书,草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隶书,楷书,篆书则不那么明显,这就告诉我们,隶,楷,篆书的作品,其难不在单个字的工整,而难在整幅作品的气韵,整体性。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如人体,筋脉是自然的,它的特征是隐而不露,太露则病,所以書写时,无论牵絲,还是意连,都不可用笔太重,重则露,露则有失自然。
老子云,道法自然。
行书创作,最重要的是书写流畅即人们所赞美的行云流水之势,其次章法布局一定要错落有致,大小穿插,如果水平够一定了,侧锋中锋同时运笔,效果出奇的好!这是夲人的行书作品,敬请赏析
——行书作品章法有如下要领:横不齐列、纵见欹侧、引带接递、连绵流贯、腾左挪右、穿插迎就、大小错落、疏密相间、重字能殊、同类显异、行款参差、终篇和谐等。
——其中最基本的是“横不齐列”——***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不同于篆书、隶书、楷书,不是纵有行、横有列的队列式整齐形式。即使字的大小差不多,也有左右行之间字与字的参差。这种章法,具有整齐中见参差的艺术效果,更便于体现行书轻松流便的书写特性。
(具体可参考江西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二王行书要领精讲》《米芾行书要领精讲》《王铎行书要领精讲》。其中专门有一编讲解上述章法要领。)
行书书法创作,一般首字略粗重,从右往左纵向书写,书写时要注意
字距与行距疏密有致,楷行草合理搭配,用墨有浓有淡,枯湿合理,注意适当布白,一气哈成。另外一般做到上齐下不齐,正文末尾一行不少于二个字,正文写完后可另起一行,低格写正文出处及作者,然后再书写日期及署名,最后在作品开头低一字旁盖上引首章,署名下方(不低于正文处)盖上名章。
行书如何创作?
行书作品的创作,这个题目有点大。因为写一幅字,首先是看用途,确定其实用的功能,然后才有创作。比如送人,参展,参评参赛,自己欣赏等等等等,先看用途,而后定内容,定尺寸,定风格,立意境。
根据自己的书法能力,尽量把字写的规范,不能信马由缰地乱写,行书字有自己的特色和规范,历代书家都是有成功的范例,有些规矩不能不守。
初学创作重要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循规蹈矩。人们对你作品的评价,首先是用传统书法的美学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看你能乱到什么地步。
创作也不能完全照搬,要在遵守规则上变通。如何变,哪些地方能变那些地方不能变,在于你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关于书法创作,其实就是一个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表现一个主题。
就题主所发的图片来看,已经具备创作的技能。题主临的是米芾的《苕溪诗贴》和苏东坡的《寒食帖》,虽然这两幅临作属于工临,也临得非常不错,但这两幅临作已经有创作的元素来里面。
- 这两幅临作在章法上没有完全按原贴布局,这就是您在临写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谋划和想法。
- 通过章法的调整,在笔势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点画,单字,和行之间的呼应也比较好,保持了顺畅的行气,同时也在布白上也中规中矩(在这点上应该可以尝试一下布白的变化)。
- 虽然是工临,您在点画上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所以,题主应该已经具备了创作的技能,也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如果说要提一点建议的话,也许可以尝试在创作(包括临作)之前,对一幅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定位和谋划。
一点建议,希望能给您有一点帮助。
1.行书如何进行创作才能出有质量的作品?
首先得了解行书的特点,并能够应用到书法实践当中。行书有如下几大特点:
A.用笔上多以露锋为主
B.化线为点,化点为线
C.方圆结合,以圆笔为主
E.由缓逸到劲疾,动感增强
F.以敧代正,姿态万千
技法能掌握越多,体会越深,则在创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应有: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行书创作通常有二种方式:
这二种创作方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们既适用于行书的创作,也适用于任何书体的创作。
一般而言,我们在进行行书或其它书体的创作前,我们应首先将自我的创作意识调动起来。那什么是创作意识呢?简言之,就是“我想写”,主观意识中有创作的冲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兴致所至,想写上几笔。这种创作意识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说,最近感觉临帖水平有了进步,想检验一下这段时间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果,从而产生创作意识。又比如说,因为心情非常舒畅,又小酌了几杯,想挥毫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冲动。
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几乎每个学书者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笔墨冲动”。所谓“笔墨冲动”就是,当一个书家或学习书法的人,在面对摆放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时,都会迅速进入到文房四宝这些书法特定工具所带来的书法意境之中,迅速进入“我想写”的状态,急于体验由“写”而带来的“书写***”,这时创作的意识就会产生。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书法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冲动以及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极为精妙的总结。他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这番话,似乎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孙过庭把书法创作中书者创作意识的形成,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精妙,所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时是最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
那有了创作的意识,产生了行书和其它书体创作上的冲动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是马上挥毫泼墨呢?还是先求“意在笔先”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教程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教程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