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简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简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无练字基础,想学行书,临谁的字帖比较好?
一、行书活泼可爱,美观实用,好写好认。是一种好书体。但是,在写行书前必须认真临写一段时间楷书字帖。当然临写隶书也行。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写行书。
二、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坚持下去,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最好日常也用行书写字。
以上三点是我的浅见,希望能有帮助。以下是我写的协议草稿局部,企望得到书友的批评。
如果你是练着玩还要让人看起来有点意思的,就练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比如苏轼黄庭坚的,也可以选看起来很美很舒服的,比如赵孟頫的。王羲之的字是好,但不好练,另外都写王羲之,你练得有点毛病就都被看出来了,哪就显出你来了呀?不过练毛笔字最好要有老师,关键的几句话能让你少走或不走弯路。我个人觉得是这样,没时间从最基础一点点学起,抄近路好像并不犯法,当成个小爱好不是很好的吗
说实话,没有一点基础,直接练行书,困难不是一点点,但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行书学习,从“二王”入手当然是正途,但一点书法的基础都没有,想直接练《兰亭序》《圣教序》,困难肯定不小,尤其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有很好行书基础的人练起来,也是很难理解的。
那该学谁呢?对,就是那个被称为“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赵孟頫。
宋朝末年,因尚意而过度轻视技法,书法终于一撅不振,此时赵孟頫力主师法晋唐,走出了一条复古为新的道路,对元以后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简化了二王笔法,让王字更易为人所接受,为行书从赵字入手,进而再上溯魏晋,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当然,由于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原写本的精神已有距离。
况且,晋人席地而坐、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然有别。
故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书风,这即是“尚态书风”的起源。这是我们临习赵字需要注意的。
当然,虽然说从赵字入手学习行书,不愧是一种好方法,但我仍主张在练习赵字的同时,临习一点唐楷,可能对你系统学习书法更好。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1.初学书法,该临摹谁的帖子比较合适呢?(答: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
2.比如用什么号的笔比较合适?(答:初学者用普通的笔就可以了--参考价在10元左右);
3.还有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答:下面我推荐个人学书法心德供参考:)
练时一定要静心而练,从笔划入手:横画(逆锋起笔,向右下按笔等)、竖画(折笔向右下按,转中锋向下涩行等)、撇画(逆锋向右上起笔,出锋之处不滞不浮等)、捺画(逆锋起笔,逐渐加力铺毫等)、折画(起笔如同横画,写到转角处笔要轻提上昂等)、挑画(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顿笔等)、竖勾与弧勾(竖画写到末端,唯竖段微曲等)、横勾(横画写到末端笔锋轻提上昂,向右下顿笔作点等)、卧勾(顺锋起笔,由轻面重向右下曲行等)、点画(分方点、杏仁点、撇点)。
练写毛笔字书法的要领:
练习笔书法这个最重要的是兴趣,要想速成也没什么太好的方法,因从头开始打好基础写字才会扎实。先练习笔画:点、横、竖、撇、捺、提、竖钩、弯钩、斜钩、卧钩、竖弯、竖弯钩、竖提、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撇、撇折、撇点、等等这些基本笔画要领。我建议练习庞中华的字都几好的,要照着字帖模仿他的间架结构,然后用自己学到的基本笔画去写,很快就会有很大收获。每天练习时间,这个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有时间最少不要低于1个小时,如果有兴趣其实不用很长,连续一个月应有成效,这样坚持一个月,然后自己自然就会自觉每天去写,不用写太多时间太长加班加点会太累反而没效果,后期每天写25-40分钟就行。当然是加强兴趣,买一本基础笔划的字帖,即是阐述怎样写偏旁部首的,和结构布势,那些书法家不是历经十年数十年而成的.所以选到那位就习惯爱上那位书家的字来练就行了。我也是这样的练习的。
初学行书我来给你推荐一本字帖如何?
“怀仁集字圣教序”和王羲之“兰亭序”二帖结合临习,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怀仁集字圣教序”具有“楷书的形,行书的神”,故而,作为初学者更容易上手。为什么还要结合“兰亭序”呢?圣教序为碑帖,缺少入笔运笔和收笔的动作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准确判断,“兰亭序”是墨迹本,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动作点。
具体如何临帖和选帖,也不可大意。
祝进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同道斧正为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简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简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