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阅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阅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体是写行书的最好基础?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学习书法时,行书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行书的作品学习?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行书的特点,行书的主要特点。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与楷书比较,行书从造型到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略笔画。
行书为了书写简便,对楷书的某些部位或笔画有意地进行恰当的简化,在不失原来字形、字意的情况下,或减省笔画,或合并线条。如“诱”的言字旁,原来是七笔,现在减为两笔;“然”字原来12笔,现在一笔写完,最多两笔;“远”字的走之旁,原来是一点、三曲折加一平捺,经简化变为一竖弯折,一笔写完。行书虽减省笔画,合并线条,这些笔画、线条在字中各部位都有;但其中的偏旁部分却占有一定比重,其原因是偏旁是部首字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诱”、“然”,“远”。
楷书书写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青”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的牵丝,如“发4”“想”等字。在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钩挑与牵丝,则显得笔势流动通畅和谐,意态自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但钩挑与牵丝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处都是钩挑与细牵丝,显得用笔不干净利索,造型不美观;太弱了,钩脚如肉瘤,细丝如棉线,显得软弱无力,缺乏铁画银钩之健美。
如何选择行书的作品学习
硬笔的话不太清楚,个人感觉一般市面上的看起来不错的行书字帖就很好了
毛笔的话建议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学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行书笔法。
谢谢邀请。晋之前,行书本有南北之分,最终由南派的王羲之一统江湖。 张怀瓘《书断》中对行书作了定义:“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言下之义,行书是由正书(楷书)转变而来,是楷书的简易写法。
关于行书的特点,清代人宋曹云对行书及其特点有一番十分精彩的论述——“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抱庸认为,如果把行书单纯看行是楷书的简易或变体,就显得过于浅显了。古今书法人对行书的青睐已重视,包括对行书的艺术解构与理论研究,甚至远远深于并多于楷书。行书之所以单独列为五体之一,盖因其艺术理论体系的系统完整,虽与楷书多有关连,但其独立性是不容置疑的。其主要特点有四。
(一)用笔随性自由,节奏感强烈。行书用笔并无定法,中锋侧锋逆锋但可用之,笔随意走。行书书写的速度较楷书为快,关键是节奏感。行书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逮味无穷。
(二)结字奔放,常以斜欤取势。无论行楷还是行草,都讲究一个奔放洒脱,字要灵动鲜活起来,形式上力避四平八稳,意境上力求瑰丽雄奇,线条多见弧转折顿,结体上常以斜欤生奇。
(三)字间关系密切,连笔与牵丝较为明显。行书有行气,这是行书的气脉。前后承接,左呼右应,粘连映带,阻割不断。即便笔断,意犹牵连。
(四)多变之中求其平衡,张驰有度,贵在洒放。行书虽自由洒脱,形散而神一。一方面线条结构上力求取变,千变万化,无所拘束,另一方面,始终要遵循平衡法则,有收必有放,有张必有阖。
天下行书多出于二王。学行书,羲之书帖是首先,建议先从《集字圣教序》入手。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阅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阅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