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锋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锋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长锋可以写魏碑吗?
魏碑分为摩崖、墓志、碑碣、造像几类,它用笔多方,特别是墓志、造像类尤为明显,如《魏灵藏造像记》、《元桢墓志》等,因此写此类作品要选兼毫中锋笔为佳,至于长锋由于锋长毛软很难表现出方笔的特点少用为佳。当然像摩崖类魏碑如《石门铭》因其结字开张,用笔多含篆隶笔意,欲表现苍茫高古之象则可用长锋笔来表现。当然所有一切还得依个人习惯与审美表现去选择,所谓:"善书者不择笔"就是这个意思。
用长锋写魏碑完全可以。
不论写什么书体,用笔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书写者的个人习惯以及控笔能力来决定。长锋和短锋则是以笔头长短而言的。长锋羊毫锋颖长,锋腹柔,蓄墨也多。传统产品有“顶峰”“盖锋”等,新品种则有“鹤颈”“长颈鹿”“金不换” 等。还有超长的如“滴泉”“风眉”等。细长如玉将,用以画衣褶、柳枝等袅娜的线条,而不适于一般的书法上用。短锋羊毫的典型品种有“玉笋”等。据了解,长锋羊毫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间,历二百余年不衰,当代日本书道界人士亦多半喜爱使用,这说明长锋羊毫自有其优越之处。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里有篇“论长锋羊毫”的短文,他认为:毛笔须笔肚子厚而有力,方可助长笔尖在纸上运行时的弹力,而使点画能如人意。“长锋羊毫由于笔毫过长,竟可以说是没有了肚子。这样就破坏了最重要的‘健’字条件。运行时,即便十分小心也是拖踏缴绕,使书者用不上劲。再则吸墨量甚多,而 因笔身瘦长,一经垂执,墨汁迅即泻下。除了故意要在生纸上出涨墨。无人愿用这种湮没锋棱不显笔法的笔。”对于潘先生的这些论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长锋羊毫的产生***行的原因,是由于生宣在书法上的应用,以及碑学书派的兴起。
长锋的好处是蓄墨多、易变化,运笔灵活,适合写较大的字,缺点是不易操控,有时候不能精准表达书写者的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我对长锋毛笔十分偏爱,特别在写汉隶碑帖时,能够增加线条的张力,让一个字中的线条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表现粗细笔划的对比中显得十分得心应手,短锋毛笔往往不能具备这样的优势。有些书家还用画法融入书法,在生宣上充分表现墨趣,长锋羊毫比其他品种的笔含水量足,就更是理想的工具。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一面之词,仅供批评。
1、理论在前、实践在后。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初学书法者,要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系统了解书体的演变过程。理论入门可以指导实践入门。
3、读贴背贴,识文会意。对于不易识别的篆书和草书,依据“释文”逐一对照,至少搞明白本贴文字内容;贴的字数有多有少,篇幅有长有短。短的要背下来,烂熟于心;长的即使不能全背,主要段落也要标记予以记下。
4、临碑帖动笔前调节心境。临帖是细致活,要有安静的环境,关键要心无旁骛,专心于此。一贴在左,有临写的欲望。
5、临魏碑要做为日课坚持。每天临碑帖字数可多可少,贵在每天掂掂笔,读碑贴,先找书写的感觉。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清人梁章钜说: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法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6、临魏碑前要做到“忘我”,临出来的字尽量做到“无我”。临碑帖不是复印,一开始,会无意中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这都很正常。关键要有”无我“的意识,学谁像谁。对于初学者,还要坚持不临帖不动笔,动笔也是一笔一字近原碑帖。
7、临魏碑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锋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锋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