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方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方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方向什么意思?
书法方向,主要指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学习书法我们虽然要从最基础开始,但毕竟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有一个主要方向,比如专门写某一种书体,行草,隶书等,发展方向一般针对已经小有成就的书家,比如专门写行草的已经加入中书协,下一步就是迈入青史留名的书法家行列,可以努力!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递进关系吗?为什么?
楷书是书法基础,基础打好了就可以提高一步行走也就是行书。行书提高一步就是草书了。学习草书最难了,首先草字得学会,其次筆法章法放收等各个方面都得运用好,只有撑握书法知识和书***底深厚的书家才能出好的作品。
谢谢邀请,这个提问很有探讨的意义。能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我先亮明我的观点,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并不能跟爬、走、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你还坚持这种观点,说明你的书法史、书法批评史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我的依据论述如下:
一、起源方面
草书起源于西汉,它的产生比楷书早的多。楷书产生于汉末,直到三国钟繇手里才算真正蜕变成功。那么张芝是如何把草书练到草圣水平的?恐怕他靠的不是楷书,而应该是隶书。崔瑗、杜度以及张芝的弟弟张昶,这些草书大家疯狂研习草书的时候,楷书还在钟繇妈妈的肚子里面孕育呢!汉桓灵时期颖川人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怀璀认为行书乃正书小伪。正书也不是楷书,正书是篆隶楷的统称,恐怕这个行书也是以隶书为基底的,也没楷书什么事!
二、书写速度及楷书与草书关系方面
普遍认为,行书、草书、行草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这可能是现当代的书法现象。汉末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的文章反对人们花费大量功夫练习草书,他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可见写草书在当时又难又慢,大概堪比蜗牛爬行,否则赵壹也不能这样对草书艺术发难!从草书的结构来看,古代人也不会像今人一样随便,孙过庭《书谱》说,
“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在规范法度方面有伤害;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所以,你看人家说草书必须用好使转笔法,也必须靠使转够成形体。所以草书的结构有偏差很难成字,你写快了能精准吗?再说草书里的生、涩、迟、滞、疾等特质的表现也需要轻重缓急使转绞的变化,怎么能一概而论草书写起来快,楷书写起来慢呢?况且人家孙过庭也说了,写楷书不通草意难以称为佳品,是不是说练楷书之前也应该练一下草书呢?
三、练习书法的真正顺序
现代人当代人一上手就练唐楷,甚至田楷,你一入手就算是鬼吹灯了,还谈什么高度呢?唐楷的法度很容易把你捆绑住,如果你想练成二田兄弟那样的欧楷专业户,你就练吧。从唐楷欧、虞、褚、薛、颜、柳等任选一家,一辈子专攻,你也可能成为某家楷书专业户,但是对书法史来说意义一般般,传承有功创新无益!
练字的顺序应该先从篆隶下手,李斯《峄山碑》篆书直来直去是首选,把线条拉好就像达芬奇画鸡蛋,隶书应该选《祀三公》一类的先入手,再《熹平石经》然后由简到繁。如果玩腻了还可以写一下甲骨文,小孩子练这些东西真能写出那种稚拙的味道来,成年人写往往会受先入为主的审美理念伤害!你玩熟了再慢慢玩一下唐楷,甚至你忘掉唐楷不练唐楷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唐以下的帖子多读多看,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再把文化的东西厚厚补一下,你不成点气候都难!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我认为没有错,但还可更进一步理解。
首先,上面回答中提到“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三种字体形态说的极为有理,把楷书的公瑾方正如立,行书的恣意洒脱如走,草书的游刃有余如奔,形容的相当到位,给予大大的赞。
其次,从书者个人角度讲,技法和基础熟练程度,自然也可以用爬、走、跑的进阶关系来表述。引申一下,人之会爬,始于几个月的婴孩,会走始于周岁前后,会跑需要再加成长。
最后,书法亦是学海无涯,恰如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曲折阻碍,走要走得稳,跑要跑得快,不伤身,不畏难,殊为不易,且行且珍惜。无他,惟坚持,惟手熟而。
个人觉得不可以认为爬,跑。
如果以书写速度算,可以这样说。
三体书写有很大区别,楷书端庄,行书俊逸,草书狂放。
用笔差别巨大,对书写人要求高。
楷书无论结体,笔划,笔顺,包括章法固定。行书,草书学体变化多端,倒笔顺书写都可以,字型抽象的让你有时无法相认。
书法不单是速度,更美的是它的笔划,结体,章法,文字内容共鸣共一体的美,那种共鸣的玩味。决不是艺术,艺术体。
#今日头条#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山水画#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太科学的!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在社会上却普遍的认同,而且在各种人群中都存在这种认认知现象。
首先我们从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是先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如果按照以上书法,岂不是要把书法史推倒重来?草书是在汉隶快写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便于人们记录,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真、草、隶、篆、行只是书体的名称,他们的点画结构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并不能通用,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规定必须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行书基本上是在楷书的基础演变而来的,是楷书的快写与简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学好了楷书才可以学习行书!从书法学习的科学角度出发,没有规定必须从那一种书体开始练习起,然后才能学习其他的书体。
但从我个人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学习书法入门最好的书体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书体,就选择什么书体,可以从真、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入门。没有任何的其他规定与约束,你可以从草书、行书入手,也可以从篆书、隶书入手,当然也可以选择从楷书开始。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书法最为合适的书体却是隶书,因为篆书、草书不容易辨识,有比较高的入门门槛,同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极少使用。楷书的法度森严,结构规整,需要比较高的技能技巧。反而是隶书相对比较简单,不管是用笔还是结体都较为简单,所以更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的书体!
探讨书画的本质,品鉴书画艺术,让生活、更艺术。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行书使转怎么运笔?
行书是楷书书体的***书写体,它简化了楷书的线条,没有楷书那么中规中矩,工整,比楷书简便,又兼有草写的连绵,灵活,而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难以辨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的体变多,弹性大,书写慢一点,可以叫行楷,书写快一点又叫行草,它是实用性最高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用笔特点是提按分明,韵律节奏明显。书写较楷书快,所以露锋多,藏露兼备,笔意灵动,点画呼映,神气毕露。牵丝映带,笔断意连。
行书的难点是使转运笔,使转可分为两种。
第一,转笔成圆,圆则顺,顺则流畅,书写源于草书,
第二,折笔见方,方则刚,刚则雄强,书写源于楷书。
这两种写法根据行书的书写笔势都可应用,但应是使转为圆笔的多,方折的少,写出的行书更为形象活泼,生动有趣。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以上为一家之言,未必准确妥帖,不到处,见谅,下附临写抛砖引玉,敬请指正,谢谢!
练习着用呗,不充分练习,光说是没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讲究“大道至简”,佛家也说“是真佛只道家常”,儒家“知天文、识旱涝”。世上的大道理其实就隐藏在生活的枝梢末节,同样,所有的书法理论都得落实到“练习”这两个字上面。
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深度的。
发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还有些模糊。
首先,要回答清楚什么是“使转”?
这段话提到了“使转”这词,显然,它既是点画,但却是与点画既对立又相辅的一种书写方法,并极为重要,能表达“形质”与“情性”。
这“使转”令许多人想不到,其实就是简单的“转折”类笔画。
转折类的表现方法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理论:内擫法与外拓法。
楷书表现上,内擫为阴,视觉上给人以秀峻挺拔、清隽整饬之感;外拓为阳,则沉厚雄健、朴拙稳重之势。这就是“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道理,它们突出的代表为[_a***_]与颜体。
内擫与外拓,在行书表现上则相反,袁裒在《评书》中云:“右军(羲之)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有法度;大令(献之)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行书,用内擫法易得雄强刚严之气;外拓易得萧洒起逸之气,其各有优劣,气格不同。这就是“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内涵了。
至于行书内擫与外拓的运笔方法,有其下特点:
关于行书的使转和运笔,我主要说两点:
1、关于行书的运笔,历代书法家都非常强调运腕。
学习行书要想用笔流畅,一定要学会运用手腕,执笔的姿势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用枕腕法,一定要把手腕悬起来。
手腕悬起来才能运动灵活,用手腕带动手指和毛笔,这样写出来才能流畅和连贯。
2,要学会分组训练
刚开始练习单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个字非常两组或者三组来写,一组里的笔画要一次完成,不能再像楷书一样了,一笔一笔的写,要一笔写多个笔画。
你比如这个谢字,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写,当然你写熟了一笔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分成两部分会更有节奏感。言字旁和“身”一笔写成,左边的寸一笔写成。
节奏感在行书里面非常的重要,而分组本身就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写一整篇内容的时候,要把前几个字或者几行字分成一组来写,这也是保持连贯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上图,这是米芾的《李太师帖》,它的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你一口气很难写完一行,好把它们分开组来写。
分组写,会让你的字更加而从容,不至于太快而粗糙,也不至于由于太慢而显得笨拙。
你觉得呢?
感谢邀请,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一、首先用毫得当。行书用笔,全靠运转锋毫,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用短锋笔,往往不受此限制,只要掌握得当,做到“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二、行笔速度得当。行书行笔速度,不能一味的快速运笔,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行笔快慢是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个时候就考验的是楷书笔法的功底,让字体比例协调有美感。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三、行书很重要特点之一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能回归到与楷则原理一致。一副作品中横画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先竖就能使笔画圆润,竖画先横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使起笔处丰满厚实。
四、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方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方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