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为今用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为今用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题主好,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书法是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字首先满足的是记录和交流,它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写难认到易写易认的过程发展。
字体是从篆体到隶书再到楷书这个过程发展的。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古文字、籀书、鍾鼎文字,六国文字,《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一般将其归在大篆中。小篆又叫斯篆,秦统一后由李斯、赵高等人制定出的规范统一的官方文字。
隶书一般认为是秦始皇时的狱吏程邈所创造,其人获罪后在狱中创造了几千个隶书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因此被释放,字也用于记录狱事,在非正式场合被大量使用。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隶书,程邈只是进一步加工整理罢了,隶书变篆书的圆弧为方折,书写更为快捷方便,适应了战国后期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历史的自然选择。隶书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官方正始文字而彻底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
隶变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事情,极大的方便了书写,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魏晋时期楷书已经初具规模,魏碑就是楷书,称为魏楷,虽不同唐楷的规范,但更具有个性,更有书法的特点,一碑一个风格,各有情态,摇曳多姿。唐楷的产生是字在书写时非常规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在印刷很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科考,抄经,抄书都需要规范。
东汉虽然政治混乱,但却是书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由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期,产生了行书和草书。行书相传为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刘德升所创。人们在竹简、木牍上写一些不需要庄重的文书时,便***用一种不同于隶书的率意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隶书的快写产生了章草,沿着简牍体和章草的思路诞生了楷书的快写,我们称为今草。在汉代草书就很成熟了,张芝、崔瑗、杜度等都是有名的草书大家。当时读书人很热衷于草书,以至于赵壹写《非草书》批评这种现象,看来是有点过头了,但足见当时草书的热闹。
篆、隶、楷是字体也是一种书体,行、草属于隶书、楷书的一种快速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草书更具有书法的艺术性,所以也就和篆隶楷并列在一起,人们常说真隶草篆,行书虽然实用,使用率高,但介乎在楷和草之间,它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似乎书家并不把它和真隶草篆并列为一种书体。
现在印刷很发达,书法楷书的实用性就很淡了,做为艺术,楷书的价值也很低了,甚至有的书家不承认楷书是书法,认为只是为书法入门打基础的东西,因为书法艺术追求的是个性,楷书过于规范,个性化的东西自然就很弱了。当然各人认识不同,喜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起码魏碑就很有书法的味道,它也是楷书呀,我就喜欢魏碑,当然更喜欢篆书、草书。
汉字的演变依现有的考古发现,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时代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再到周代的大篆,由大篆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形成了今文字中的隶书,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合称为今文字。草书要先于楷书,汉初草隶、章草萌芽,而后有今草、狂草。楷书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行书出现于汉末,成熟于晋。
草书早于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本源是甲骨文、金文。
真草隶篆行,是现行的五种书体,要说它们的本源,这就要推到汉字的产生,简单地讲,它们的本源就是汉字。从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早的当然是篆书,篆书之前的文字特别复杂,我们暂且不论,就从篆书开始谈。篆书分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就命丞相李斯负责文字的整理工作,经过李斯的整理,小篆定型,在小篆定型之前,统称大篆。由于工作的需要,篆书书写复杂费时,把篆书快写就逐渐产生了隶书,到东汉隶书成熟,达到历史高峰,成为汉代通行书体。隶书很多都带有燕尾,书写不太方便,于是就加快速度,草书就这样一步步产生了,到东汉草书就成熟了,代表人物是张芝,他的代表作是《冠军帖》。唐代是大草的高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行书的产生比草书稍晚,最晚的就是楷书,从书法史来看,真草隶行五种书体,在汉代就完全成熟了,到晋代的王羲之真行草三种书体达到了历史高峰。
有人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我们从书体产生的顺序来看,楷书最晚,所以说,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显然是不成立了,但必须承认各书体之间是有促进作用的,至于先学哪种书体比较好,我认为这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决定。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书体,逐步扩大范围,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成功的!(以下图片分别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远古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尤其是大篆,至今还保持有甲骨文,金文象形字的特征。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聪明智慧的炎黄子孙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生产劳动中不断的创造新的文字,新的书体,在甲骨文,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了中华文字,进而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形体。中华文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演变史,始终贯穿一个“变”字。传承与改变恰似遗传与变遗一对卵生兄弟,始终相随相伴,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有攸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各种书体虽形状各异,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由点、横、撇、捺、钭、竖、钩组成。具有充分的可变性和表现力,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都具有疏密虚实,收展欹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形成了整篇结构互相依存,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的局势,构成了章法布白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其中楷书是基础,篆隶较随意,字体公整排列有序(尤其楷书),给人以“静”的美感;行书功底厚,草书奥妙深,字体大小不一,虚实相互间,肥瘦有别,攲正相依,排序参差不齐(尤其草书),行似流水,漂如飞云,给人以“动”的美感。不论哪种书体的根源都是远古先祖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象形甲骨文。
以上浅见,敬请斧正!
先有汉字,后有书法。书法“篆隶楷行草”的发展演变也就是汉字的发展演变。秦朝统一后,汉字逐渐规范,以篆书为主体的书法艺术逐步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就全部产生,因此,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本源就在于中国汉字。
如何理解丑书名家王镛说的:欧体古板至极,行书不足观?
有一些丑书名人觉得自己在大学三尺讲台上传讲舌耕太过平庸,奈何其瞻望后世扬名立万苦无终日,冥冥中不禁恶向胆边生,横下一条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持钝剑而走偏锋,竟拿中华传统书道古往今来的书法名家巨匠开刀试刃,以自创丑书与优秀传统文化决裂并作垂死告别演出,大有书坛趟雷,舍我其谁装傻充愣的二楞子风范:(抽抽鼻息,偏头斜乜;哈喇子流一地,双脚抖颤不停;右手支腰,左手悬丑书示人,曰:你们不知道我是谁?我抽,我抽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为今用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为今用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