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郑板桥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郑板桥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郑板桥书法被形容成“乱石铺街”,歪歪扭扭,如何欣赏其书法?
郑板桥的字不属于书***溯,有的笔画起行收不是很讲究。但他独创篆隶行熔为一体,布局上也将参差错乱夸张化,极具艺术美感,让书法创作获得极大自由。他的书法成就其实还高于他的绘画成就,他的书法比绘画的变化更多,内容更丰富,开创性也更大。
书法史上没有把他作为正经书法家对待,而仅当作画家,这种评价是遗珠了。他的书法也是影响了很多人的,他的字画面构图感强,特别似合题画,当代海派著名画家韩敏学的就是郑板桥的字。
如何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除了从作品本身的“法、象、意”三个方面解读外,还要从作者对书法的见解、创作观上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通透地把握全局。
首先听听他对《兰亭叙》的看法。他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书不能亦步亦趋、守常不变,最紧要地是“突出己意”。接着又说:
这就是板桥先生入古临帖的学书态度,也予示着他“别为一样,如秋花依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的六分半书的横空出世。
在书写《刘柳村册子》中说:
人有自知之明,发愤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接着又说:
三句话不离本行,既使是怒,板桥先生也“怒不同人”。怒也要象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
他对束缚心意的工整匀称、没有个性的楷书不满。认为:
他还对“丑”情有独钟,崇尚“陋劣”: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郑板桥的书法可不简单,他集楷行草隶几种书法为一体,匠心独运,别出新裁,经过自己的创造,六分半体便横空出世,光耀人间。
他早期的书法也是中规中矩,临习前贤,遍学百家。到中年开始变法,五十左右时六分半体已极为成熟。信笔挥洒妙趣天成。波磔翩翩,既古且奇。如风拂竹叶,露压芳兰。
其字长短交替,草隶相杂。歪歪斜斜,密密麻麻。细审则点画精到,格高古雅。而且体势众多,时出新奇。各有妙处,变化不一。体正者端庄遒劲,欹斜者融合完美。皆能各臻其妙,令人赞叹不已!
一,首先要了解郑板桥的人生,了解他的思想状况,了解他的文艺思想,了解他的书学主张,只有这样,才能对他的书法有根本的认识。郑板桥是封建社会为官的一个异类,诗书画才艺非常突出,但是文人气很重,对官场来讲,他是一个异类,也就是创新创新思想非常强。二,我板桥的书法极其个性,但是,这个个性,并不是一般人讲的自己的风格,而是在深入学习掌握把控传统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最大特点是隶篆和帖学的结合。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笔法丰富。任何能够传世的艺术书法作品,首先要笔法丰富,郑板桥书法也是一样。比如入笔有露有藏,有圆有方;线条粗细对比强烈;行笔提按丰富、一波三折等等;二是结构新颖。这是它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吸取了隶书的扁,篆书的古,和帖学行书甚至草书的连畅,混在一起,使得它的结构独具特色,长短、扁圆、夸张变型等都独树一帜,人称“六分半书”;三,章法也独具特色,特别是斗方和条幅,打破了原来传统中庸的整饬,而是参差错落,乱石铺街;四,气息高雅,脱俗不凡。因为郑板桥学养非常丰富,诗书画三绝,他的体现在书法作品上面,显得脱俗不凡,特别是他画竹子兰花非常有名,反映到书法里面,带有画意,非常耐人寻味。当然,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好,但是自己的层次没到,也是看不出来的,就像菩萨渡人,佛性浅顽,没悟到,怎么讲都是对牛弹琴,如果一旦悟道,那就是成佛了!
感谢提问。
要欣赏郑板桥书法,需有一定造诣才行。因为同姓同宗的缘故,我喜爱研习桥桥书法,却深感眼高手低。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皆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是清代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单就书法而言,郑板桥以隶篆参入行楷,又时以兰竹画笔出之,自称“六分半体”,人称其“乱石铺街”体,世称之为“板桥体”,是非隶非楷,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我认为所谓的“乱石铺街”,正是书法中的至境。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看似歪歪斜斜,实则错落有致,斜中取正。字体大中小相结合,远近恰到好处。笔锋有藏有露,方圆自成;用笔浓淡相宜,粗细合适……一一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郑板桥的书法真迹屡屡拍出天价,深爱世人的的喜爱了。
我是山居斋主,欢迎大家讨论、关注。
清代郑板桥有哪三绝?
后人评价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清朝以“三绝”著称于世的郑板桥,现在可谓是家喻户晓。 在“三绝”——画、诗、书中,他的画那是“金鸡独立”。早年,他有着学画的料儿,他善于画蛇,由于天长日久的勤奋练习,画出的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惟妙惟肖。这一点是他老师陆先生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后人看了他的画,更是高声赞叹:“吴道子之传人也。”
话又说回来,郑板桥的诗也毫不逊色。作诗时,他不喜欢深思熟虑,而总是一气呵成,并且几乎每首诗都如生花妙笔般。当年,郑板桥与恩师陆先生棋逢对手,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对诗会,比虎争龙斗时还要别开生面。后来因为郑板桥一字疏忽,败给了陆先生,甘拜他为师。经过郑板桥的一番“寒彻骨”,不久,他的诗对清朝的影响已正式超过老师,在诗坛上真正做到“独树一帜”。
尽管有着画、诗超群的才能,但郑板桥仍不自满,冒昧地向书法发起进攻。他废寝忘食地练着“郑板桥”体,尽管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就是得不到别人的青睐。根本的原因就是“板桥体”达不到书法界的最高境界,根本比不上“颜体”“二王体”“柳体”的笔走龙蛇之势。直到嘉庆年间,“板桥体”才被人们所重提,成为经久不衰的字体。
郑板桥以“三绝”独揽群雄,天之骄子,当之无愧!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书、诗号称三绝,时常被称颂。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明朝洪武年间他的先祖迁居之兴化城内,其祖父是掌管教育的官吏,外祖父汪翔文,奇才博学,父亲家居授徒,学生广布天下。因此郑板桥可谓是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就连他自己都说“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郑板桥画像(资料图)
郑板桥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领头人,他一生的主要艺术活动是在扬州,当时的扬州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十七、十八世纪扬州涌现出了一批带有反正统的异端色彩的画家,代表人物有郑板桥、汪士慎等八人(扬州八怪),他们的画风在全国属独树一帜,打破了先前画坛崇画花鸟之风,为清朝中叶的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气息。
其中郑板桥的成就在扬州画派中属于佼佼者,他的 “画、书、诗”有着三绝的美誉,同时“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尤其擅长画兰、竹、石,作品受到人们的争相追求。
郑板桥作品
现今大多数人对郑板桥的印象就是画家、书法家、诗人,但其实郑板桥也是一位官员,只是相比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仕途并没有那么惹人注目,也没有取得突出的政绩。郑板桥曾在山东做了十二年的官,为官期间他勤勤恳恳,廉洁清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最后却因事得罪了“大吏”,因而不得不弃官归田。正是郑板桥在底层做官的经历,也让他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了情形的认识,他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现象深恶痛绝,主张人人平等,他曾说自己的画作是“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观念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属于革新派,正也是郑板桥尤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清朝的蒋心余曾经作诗这样写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 秀叶疏花见姿致。”对郑板桥的书画特征进行了确切的艺术概括。郑板桥的书画特征进行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书:书法,板桥体,
画:。郑板桥一辈子作画,“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画兰、竹”。郑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 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他的墨竹画常常是“出于格外”。
郑板桥笔名?
郑板桥是郑燮笔名。
郑板桥是其别名。
郑燮(1693年-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郑板桥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郑板桥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