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永”等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为什么不能连在竖钩上?
以竖钩为中心的这类字除了水、永、还有丞、函、凼等字。它们的左部为什么不接竖钩呢?
在书法结构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虚实变化。左部不接竖钩为虚,右部笔画接竖钩为实。我们欣赏一下以下这几位书家写的永字:
一,王羲之书永字。
二,智永书永字。
三,柳公权书永字。
四,欧阳询书永字。
.
五,颜真卿书永字。
六,褚遂良书永字。
七,赵孟頫书永字。
水字的写法,多***用左离右接。这除了书法美学的缘故之外,应该还与水这个字的本意有关。
水,是川的本字,是由川演化变形而来。和川一样,水原本指的是河流。汉江也叫汉水,黄河也叫黄水,淮河也叫淮水。当然,它们也被称为汉川黄川淮川。
下附图中,就是成都锦江公园里的石雕“川”字,也可以说是水字。
一般认为,川和水字的左右两边,指的是河岸,中间指的是流水。不过,也可以认为中间的一竖部分是河流中间的沙洲。沙洲淤积大了高了,就容易与河岸连接。当然,这种连接只能是一侧。若是两侧都接岸,那就是堰塞湖了,那可是灾难性后果。
书法讲究疏密有致,这个和我们开窗的道理是一样的。左开右合,这样的笔画排布,让水字看起来舒展灵动,就像看到了水的流淌。
一己之见,欢迎行家斧正!
您好!我是热爱书法、也喜欢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悠阁主人。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您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您对所学过的字会进行一些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地记忆。
其实过去的孩子们也是从“小学”学起的,只是这个“小学”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是不一样的,“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著名学者章太炎就曾经在日本讲过“小学课程”,还特意给在日本留学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均夫及许寿裳八位开过小学“特设一班”。这八位后来可都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
由上可见,“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现在孩子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学校里也学字形、字音、字义,也学使用,只是大部分字只是死记硬背,并不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如果现在的语文老师能多讲一些过去“小学”的内容,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更深一些的理解。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看看“水”和“永”的演变过程。
先来看看“水”。“水”是象形字,小篆之前的字形变化不大,中间的长曲线像水流,两的短线 像水滴。到汉朝,像水流的曲笔逐渐向直笔过渡,像水滴的点画两相连属,终成水字,象形消失。“水”字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水”字,左边的横撇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水”在《字源》中的解释
再来看看“永”字。“永”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从彳(chì)。从人从水,像人在水中游的样子,彳本是行的左旁,有前进之意。“永”的本意是人在水中向前游,后分化“泳”字表“永”之本意,而“永”由本意引申为“水流长”。“永”字和“水”字一样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永”字,左边的横撇也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永”《字源》中的解释:
下面再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说这两个字。
永和九年的永字怎样写好看?
视频上有很多老师都在讲解兰亭序的永字如何写,道理讲的一大堆,写的相差太多,就其原因还是自己也没有掌握写法。包括很多名家,虽然能写出自己风格,但多数也临摹不象。为什么,我通过反复摸索,无数次用笔,已经找到了用笔的方法,现在怎么写都象,而且是行书速度。这里有这么几点和大家分享,看后自己再实践一下看看。首先是永学上的点,这是个大难题,因为传统的握笔姿势,怎么也写不出来,这不是水平问题,名家水平还不高吗。笔杆不要垂直,笔杆和桌子大概成30度夹角,手指放松,指尖轻轻发力,用毛笔侧面往下轻带,什么造型都没有问题,以后发***给大家看。永字第二笔是一短横,写完点可运笔姿势不变,也可竖起笔杆向右上推,这两笔写好了,其他的就是注意左的撇不能粗,右边的撇不能太向下,稍平一些,最后一捺早一点下压,就好了。祝您成功!
你学习的是兰亭序?还是丑书学?用丑书来论正兰亭序,怎么可能会有结果!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之作,被世人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第一的得来,便是王羲之精妙的笔法和自然天成的结体。
“永”字是兰亭序中的第一字。古人有云: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第一字一落笔下去,整个字都要以这个笔画为规则。而这一字的体制,便是整篇的准绳。
在永字的主笔“弩”时,体现出王羲之深厚的笔力。挺拔的胸部力顶千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在每个字中都有一个主笔。这个主笔是整个字的躯干,所以一定是以实笔来写,使其劲健刚强,才能支撑起整个字的重负。其他的点画,则如枝叶,繁茂婀娜,或随风摇曳,或低垂招展。
王羲之书法为万世之楷模。放着正道不走,却听信旁门左道的妖言惑众,不亦惑乎!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曾经被无数的书法家分析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个“永”字。
一是这个“永”字是《兰亭序》的开篇第一个字,第二个原因是书法技法里大家经常提到“永字八法”,而王羲之的这个“永”字也是永字八法的代表之一。第三是由于“永和”这两个字的文字意思也非常的优美和吉祥。
想写好这个字,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看清楚这个字的起笔方向,或者说是入笔方向。
弄明白了这一个字,王羲之《兰亭序》里的其它字也就好写了,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如上图)
对于王羲之的这个点,有很多解读,最公认的解读就是它的“S”形的入笔。他并不是直接按笔下去形成的一个点,而是由左上角入笔,整个行笔路线是一个是“是”形。
我对于这个说法基本赞同,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工具的因素,这个王羲之使用的笔和纸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这种复杂化的分析,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必要的。
明白笔画的入笔方向,对于行书初学者的启示,就是要先能够流畅的写出来,按照它的入笔方向把整个字连贯的写出来,这也是初学行书的一个重要的训练方法。
如下图:
学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再像写楷书一样,一笔一笔的去描画了。
曾经听人说,只要把“永”字写好了,其它字也自然会写了。这是真的吗?
永字八法是书法的书写规则或法则,其中包括了汉字基本笔划的书写方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书法讲究起笔、运笔、收笔,同样是遵循永字八法,在起笔、运笔、收笔上的不同,那怕是细小差异,便可能形成不同的书法流派。
比如,绝大多数书家是露锋起笔,而颜真卿是逆锋起笔,在中国书法上独树一帜,创下了雄浑、大气、壮美的颜体,独领***至今。
永字写好了,字就好了,这种说法第一个可能是来源于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推崇,因为《兰亭集序》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故而从临习兰亭序的字数的概率来看,永字应该是中国古代学行书的人学习最多的一个字,因为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所以学他的字代表了美学和***规范字的[_a***_]。第二个可能是来源于写《千字文》和集王羲之字的智永,智永字帖多,混得人人面熟,封面上名字中的永字影响力大也就不难推想了。后来,八十年代出了很多有关永字八法的书,封面上大大永字印刷量是亿万计的。所以,按照大数据来研究民俗的形成还是较科学的,永字只是古代字帖和现代出书帖市场频繁合力的结果,永也是书法消费终端最常见到的那个字罢了。
有一定道理。永字含点丶横丶竖丶撇丶捺丶提丶勾丶顿,汉字的笔画,“永字八法”包含着绝大部分。要写好字必先把笔画练好,笔画是基本功。待笔画看着有力了,飘逸了,活了,美了接下来是字的组合。
笔画组合成字也是写好字重要的过程。重要的是如何按排笔画,字的结构有的需让左,让右;笔画需长则长,需短则短;左右结构恰到好处,上下搭配浑然一体这样写出来的字,就让人留恋了。
人们常说:写字人,别自夸,你先出飞、风丶家。这就说明飞风家三字,笔画不好按排,统观全字想要笔画不长不短,字体不歪不斜,恰到好处浑然一体,可不是一年半载的功夫!
另:现今很多“书法家”不会写楷字,不从楷书练起,提笔就是草书丶狂草,有的别出心裁写小篆丶大篆。如此的书法,外行看着热闹,内行看着摇头。不过,书者自认为:笔走龙蛇丶篆若甲骨!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字八法,它的点画是所有字的间架结构的组成部分,写好“永”字,就能洗好所有的字。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首先,我们要相信“永字八法”藏有关于书法的不传之秘。周汝昌先生认为“永字八法”的奥妙在于教会大家如何写好楷书的基本笔画以及笔画和笔画间的“势”,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问题在于“永字八法”要教会我们什么样的笔画、得到什么样的“势”,却没有说明。
“永字八法”正是一篇设了密的书法内传秘笈,既然是秘笈,就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深入其间,寻找破解之法。而就秘笈来说,古人在设密时即防止了外人的入内,但同时也会防止秘诀的失传,所以它必定会给其期待的读者暗示通幽曲径的“路标”和门径。
“永字八法”有着不同层次的秘密,外秘,顾名思义其秘在外层,即对眼睛所见之物进行解读,使之内含意义得以呈现。“永字八法”,就是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来阐述真书笔势的方法,其内容包括: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挑为趯、左上为策、左下为掠、右上为啄、右下为磔。
稍加留意会发现,“永字八法”有着两套命名:一套是点、横、直、钩、仰(左上)、长撇(左下)、短撇(右上)、捺笔(右下);一套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前一套名字应该是正名,只要是识汉字者都很清楚,后一套名字则应该是别名,似乎只有习书者才有所了解。正名的原初意为动词意义,即“如何”,很有可能在“永字八法”产生之时,正名已经从原初意义走向了派生意,即“什么”,并且派生意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依然存在,即我们一讲到横,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横的形态,而不再是横的那个动作。一般认为“永字八法”是落在了别名之上,但事实上,要解“永字八法”,必须在正名和别名之间来回运作方可。对于目的在于汉字字义的传递的实用书写,有个样子,只要你“弄”出来就行了,但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则不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递文意,更重要的在于书写本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