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复杂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复杂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体有些字写法完全和字本身形态脱离,导致多数人辨认困难,能够给以更改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说:"草书有些字的写法和字本身形态脱离,能更改吗?"回答是不能。因为草书已经约定俗成,为历代懂书法的人认可的写法。我们当代人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修改经历代书法家研究好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难以辨认,古人早有定论,并不是现在人才有的想法。所以才有了"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辩,体式更欲完。"
有句话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到草书发展史,也是适用的,我们只知道草书脱离容易辨认的楷书形态,但不知道,它的脱离,就是为了实现草书的简化,书写流利,由历代***们总结改良,归纳,而逐步走到今天的草书形态的。
其实草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我们之所以不好辨认,是因为它和楷书有一定的距离,但草书本身时有很多规律性的字根,偏旁部首的统一标准,如下图"贝"还有"车"字旁写法都是有规律性的,把握住规矩,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如果要想学草书,辨认草书,只要认认真真学习一段时间,把握草书的规律,是完全可以达到熟练书写,容易辨认的程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好辨认,就要推到从来,搞得天翻地覆底朝天,原来的都不认识,改了之后岂不更不可能认了?
再说,篆书自古有之,也不好辨认,也不好再把篆书改变一下?
其二修改简化汉字不太成功的先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辨认方便,书写方便,我国进行了一次简化汉字的改革,最后的结果是虎头蛇尾,用了一段时间。反映很不理想。于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取消了改革字体方案,还按原来的汉字书写字体。简化字都如此寸步难行,更何况纷繁复杂的,根深业茂,博大精深的草书字体?
还是那句最得人心的话"不折腾",现在的书法创新改革开放,已经把书坛搞得鱼龙混杂;还有好好的字体,整的歪七扭八,丑不可认。只剩下草书这一片净土,由于要求书法家的书写要有很深的基础功力,才能驾驭,所以,目前还没人敢在草书上进行改革,来个草书丑写,如果打开这个闸门,进行上面说的草书更改,那么估计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不但改不好,还会整体毁了草书的规范书写格式。
最后想有个建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说的改变,古今许多有识之士,书法家都已经做了多次探索,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如王羲之的《草诀歌》,明代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还有近代大家王世镗编的《稿诀集字》《章草歌诀》,当代人乔兆奇发明的《草字符号祖根释义》,于右任秘书任汉平编的《草字符号基本研究》等等书籍,如果有兴趣草书辨认和学习,建议任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学习草书的方法,规律,"有志者事竟成"。要比"更改草书"更合理,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的。
书法创作中越简单的字,越难写,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简单的字不好写,这是事实。
且看下图。
微距下的蝇头小楷,拉得够长,上方很整齐,收笔很完美。
功力比上一家深厚一些。
藏头不露尾,厚重感十足。
前辈行笔快,手够稳,收笔至少暗含三个小动作。
有何感想?“一”字够简单,想要写出书法的艺术效果并不简单,且很不简单,而要写出上图中大咖们的艺术细节,放眼当今书坛,恐怕凤毛麟角。
写一个简单的“一”字,躲不过“起,行,收,提,按”等最基本书法技能的考验。想要表现出艺术情趣,在书写的速度,力道,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稍有差池,整体则废,若气场不强,则孤立无援,终难出人头地。
这还只是“一”字,如果换成结构仍然简单,笔画仍然少的“三”字呢?
在书法创作中笔划少的字此此笔划多的难写。
这是因为笔划多的字在书写时有多种笔划可比照对应,因此每个笔划都可以从中找到合适妥帖的位置。
笔划少的字却因笔划简单而缺少笔划与笔划之间的参照和对应,写时不易掌握,往往一笔下去决定其位置,很易出错。
所以笔划简单的字在书写时比笔划多的字要难写许多!以下为我的小楷习作,请书友们指教!
学书法的人都经历过此事情,我也学习过书法当然经历过了。
难写主要是重心不好掌握。如“文”字。写行书时咋写都难看。主要是上下重心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重心在一直线上了就好看了。上面的“、”和下面的交叉点X上下对齐就可以了。如图所示,大家看看是不这个道理?
难写还有是笔画布局不好掌握。如“人”字。关键在一奈上的布局不好写。如下图所示。这个奈的高低长短基本在45度角附近才好看。不这样布局就难看。
写的次数多了,就不难写了。说到底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功。田蕴章说过不好写的字或者笔画你只要反复写下去都会写好。一百遍不可以就这一千遍,一千遍不可以就写一万遍。总能写好的。其实想想就是这个道理。我实验过写“冠”字。大概写了10张报纸就掌握着了。并且一直没忘。前提是临帖写,不是乱写。
所以学习书法你只要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没有不成功的。
中国书法比绘画要难很多道理就在这里,比如写个人字总共两笔,变化起来难度就大了,要是创作一篇作品里边有几个人字你怎么变化?画画就容易的多了有好多人可作***,绝不会有千人一面的可能存在。真是这样笔画越少的字越是难写,那难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就难在重复上字形重复。大家都知道“兰亭序”里的之字无一重复,可见王羲之用笔的变化有多么妙啊。
在求变这一点上楷字比真书相比见拙了,比如写一口字,很多书家就没办法变化字字一模一样象印刷字,在书法上叫状如算子,很不美观。真书就高妙的多了,口字第二笔叫侧右,用笔十分精到的智永禅师侧右一笔就能写出十几个变化,那么在一篇里出现十个口字也绝不重复,水平之高令人难望其项背呀!天晚了,谢谢邀答,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应该说笔画多的字好写,笔画少的字难写。作为爱好写字者,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笔画少的字难写
比如一、二、十、乙、了,撇、捺,钩、挑等单字和部首。
二、笔画弯的字难写
比如:孔、乙、已、弓、为、之、又,等。
三、笔画斜的字难写
比如:人、八、久、多、义、长、尺、水,等。
书法组字难,难的就是把握重心,就像盖房子一样,让人看着平稳不倒。所以,要练好单体笔画最为费劲。这一关过了,其它横竖笔画组成的字就好写了。
由草书楷化而来的简化字有多少,应该至少有几百个吧?
由草书楷化而来的简化字基本占据了简化字的大壁江山。
也基本是汉字简化的最主要方向。且许多此种类型的简化字早就出现并已经得到日常应用。尤其是又字旁,简直成了代替复杂部首的不二选择。当然也是最不敢用的一个方向。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首先从用笔,做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的根本,一副作品先不看技巧,先看线条的质感,做到“入木三分”,有一种锥画沙,屋漏痕的味道,笔在画中,才能写出线条的质感,其次再看用笔的技巧,比如,露锋,还是藏锋,虚实结合……
再看结构,要注意疏密、向背、收放、留白布局、高低错落……
再次看章法,比如“传”字写得轻巧灵动一些,“承”写稍微厚重感,行成对比,或者一个字中,如“传”,左边“人”写得厚重一些,右边“专”写得轻巧灵动一些。
顾名思义,行草的风格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兼具行书和草书的一些特质。一方面,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单字结构,能展现出每个字的各种优美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草书线条的连贯和变化,可以展现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美。
传承二字有多种写法,个人比较喜欢二王和米芾,现成的写法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书写习惯,尝试了一下,有诸多不足,希望有些参考价值。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书法“传承”二字如何写,如何布局才好看,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先用签字笔演示行书、草书两种写法:
1、行书写法,基本传承二王的行书写法
2、草书写法及要领
“传”字较正,较为收敛;“承”字较为放纵,形成对比;特别是最后一笔收尾,颇有“曲终收拨当心画”似的感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一)、王羲之行书:1、《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2、《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复杂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复杂的草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