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行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行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该怎么理解?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一种极其规矩、端庄的书
体,可以说备“八法”之极。说楷如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楷书如同一个人昂首挺胸,端正而立。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一丝不荀,交待清楚。来源书法屋。行笔以中锋为主,筋骨具备。从结体上看,法度谨严而又不失变化。
而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正如刘熙载所说:“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艺概·书概))实际上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当然篆、隶也有快捷的写法,虽可称之为“行”,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行书。一般认为行书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刘德升。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盛行于世。”张怀堪说:“行书者,刘德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书断》)行书又称“行押”书,即签名画押之谓也。行书的特点是简便快捷,字的大小参差错落,又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顾盼,极具流动之美,实用性很强。行者,行也,说行书如同一个人行走,还是颇为形象传神的。
草书又有章草和今草之别。草书起源于汉,实际上就是公文繁多,规矩书体如隶书等书写费事,便“匆匆不暇草书”了。草最初是潦草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草书主要是指今草。欧阳询说: “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迫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绝矣。”(《与杨附马书章草千字文批后》)草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草书是抒情性极强的书体,也极具变化之能事。草书书写时行笔如飞,就如同一个人在奔跑,所以说“草如跑”。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三种书体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首先学好楷,打好基础,然后再学行草,正如苏轼说得那样:“未有未能立而行,未有未能行而走者也。
这是苏东坡对于楷行草三种书体特点的形象概括。
第一,楷如立,说明楷书就像一个人规规矩矩地站着一样,说明楷书就是中规中矩的,并非是剑拔弩张的。
第二,行如行,说的是行书就像人行走一样,不紧不慢,但是很有节奏感,这与书写行书是契合的。
第三,草如走,古人所说的行就是走,而走就是跑,不然的话,是解释不通的,因为草书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草书是狂放的,表现个人情感的。
苏东坡在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就是,“未见未能立而行者,未能行而走者”这就是说明了练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到行书,再到草书,这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涵了这样两个意思,实在是精妙的书论!
苏东坡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唐代张怀瓘的《六体书论》,他说:"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他以人作比喻,楷书像站着的人一样,行书像正在行走的人,而草书像人在飞快的奔跑,楷书节奏平缓、字势较稳。行书节奏和速度稍快,草书节奏和速度更快。有飞动的感觉。唐代学习行书、草书及八分书的人较少,只占比例的一、二成。天下老少都学楷书,很少有成就高的,说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了。
(文征明行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一一宋.苏轼《论书》
(黄庭坚草书)
苏轼强调了楷书的重要。书法完备于楷书。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就像一个人不能郑重说话,却要乱夸草书多牵丝,真书多使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能一起练吗,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也不能说不能,也不能说能!
当你达到了书法家的层面了,五体同时练都没有问题。因为,这时你的功力已经精熟了,同时练集中书体你也能应付自如。
没有那种境界最高不要那样练书法!练不成功了,东一下西一下地,不仅不能练好任一种书体,而且各种书体互相混合,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但是,我也不是说练书法时,一定只练一种书体,这样同样不好,最好的结论是初学只练一种书体,这样便于入门,也便于提高。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该考虑再加练一种书体,比如初学练楷书,然后加练行书,行书有所感悟后再加草书!
书法不了急于求成,也不可一条道走到黑,在时宜的时候去有所变通,你会进步更快。
学习书法,楷隶行草一起练可以,但结局肯定是写不好,写好书法是个功夫,是用时间磨练出来,没有时间的积累是达不到一定的造诣。很少有某位书法家四体皆通,因为大的书法家,写着写着就知道自己更适应那种写法,并加上苦练。再者书法不同与绘画,只要识字就能大概看出书法的优劣,所以虽然不是人人书法家,但***可鉴赏一二。
初学者学习书法,最好是开小口挖深井,先攻一体,切忌摊大饼,眉毛胡子一把抓。书法五体,虽义理不悖,但各具情态,初学者重在打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根基,贪大求全,往往事与愿违,一个也抓不住。
书法艺术的修养打磨,就是靠“累积效应”,理论的与实践的,悟性的与勤奋的,缺一都不可。举个例子,临摹是老少都学都用的最常见训练方法,新手临帖与老手临帖,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线条在那里,结体在那里,质感不一样,力道也不一样。刚刚接触书法,技法基础还不扎实,就开始搞多体同学,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当然,系统的书法学习,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宽度,技多不压身嘛,而且,通过不同书体的学习,对改善书写缺陷、克服瓶颈是有益的。比如,学楷的结构打不开,可以通过学碑体来拓宽;结体不好看,可以通过学隶书来强化。但是,这是在书法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至少对一种书体的学习把握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因此,“全面开花”“多头并进”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初学者。
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百体书王”,即便书圣王羲之,楷书草书虽也很厉害,也仅以行书为冠为尊,又何况普通人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资质天赋也是一定的,以一定的***、有限的时间,去多体皆学,显然是违背艺术修养生成规律的。强行为之,其结果也必然是诸体皆能书、实则无一善。比如绘画圈,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得其一已为大善。书法也一样,需要专,需要深,而非宽与广,“百体书王”之说,还是省省算了吧。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把一种书体写得较扎实了,几种书体兼学也是可行的。
其实许多古代名家行书字帖里,都巧含了楷书技法,隶书技法和草书技法。有的字用笔相近,有的字结构相近。
所以学习行书时,兼学楷书使笔力沉着。兼学隶书增加古拙之趣,兼学草书增加行书的运动节奏。
如果主攻行书,那么要分清主次,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研习行书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王羲之书写的书法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行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行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