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线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线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评价一个人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的水平?
我是个写了多年行书,行草书的老油条,有些粗浅认识和体会,现在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看对传统的继承度。也就是写的行书的基因,来自古代经典的传承还是自由体,是学的晋唐人,还是宋元明清,还是仅仅是拿上毛笔把汉字写熟练,写到宣纸上了。
二,看行书的笔法,结构的熟练度和准确度。以及章法上对字的大小,正斜,收放,聚散等等对立关系的协调度。如果感觉是单调的摆字,排字,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基本一样,就不是好行书。反之亦然。
三,最关键的,是看区别率。也就是自我的发挥。和古代经典有区别,和当代的人也不同,这一点最难。到了这个层面,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行书了。这也是搞书法的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人们评价一幅行书书法的水平,第一眼感观是要有美感,即看了作品要有美的享受,使人心里感到舒服,喜欢!才是好的作品,其实好的作品在墨法,章法,字法,笔法肯定已经有了好的体现,在观众脑里才会感觉愉悦!如果是一幅丑书,即便你怎样自吹自擂,说线条水平高,浓湿枯墨色怎样好,布白怎巧妙,但都逃不开绝大部份观众的眼睛,除了你的几个死党,有利益关系外!下面的书法作品对比一目了然。
感谢题主的邀请!
评价一幅书法作品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此间关系到品评人的书法素养,书法作品的技法水平,以及创作者的道德品格等等诸多因素。因此,很多时候是见仁见智,众口不一的!
每个人的个人好恶,学术修养,人生阅历都不见。就同样一幅书法,可能在甲看来是绝世佳品,而在乙看来去是不堪入目。这是经常有的事情!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品评一件书法作品,往往跟创作者的道德品格息息相关。古往今来的那些奸臣大恶的书法作品往往被后人所不齿,不是那些作品水平不高,而是创作者是道德品格不行,因而他们的书法作品也都被一根封杀!
如:秦桧,蔡京,严崇等等!
啰嗦了半天,现在抛开那些品评人与创作者,来就如何评价一幅书法作品(题主说的是行书,我们就只谈行书),简单的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从品评的角度来讲,看一幅行书作品,我个人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看,即墨法,章法,字法,笔法!
大概从这几方面去看:1.首先看笔画,用笔等是不是符合毛笔书法的特点。2.字的结体是不是合理美观。3.章法布局的疏密,呼应,连贯等。4.印章是否讲究搭配。5.内容是否与字体章法搭配等!
去评价一个人创作行书书法作品的水平,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各人有各自的评价标准。这个伯乐不好当。对于书法专业的人士他们也有一套评价的规则,有人说这幅书法好,也有说不好的,很难统一,介于此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人。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与风格,不能因你喜爱某一种风格的行书,去评价另一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不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代表作品都具有它的艺术性。
常规的讲去评价一幅行书作品,主要从笔法,字法结体,大章法三方面去观评。首先最主要的是大章法,即整篇的结构按排是否合理,行书作品中,下一字要和上一字呼应,左一行与右一行呼应,这样才能上下左右气势相连,笔意协调,浑然一体,如果上下各势不相承接,左右各意不相顾盼,则缺乏意态,缺少美感。一般在章法上要求节奏和谐,整体感强,疏密得当,幅式合宜,款印得当。由于行书在整幅上的气韵和神***靠一行一行表现出来,所以字与字之间,他是如何连接也是章法很重要的一环,个别字的结体即小章法,按笔顺的气脉流动是否与全篇行气的流动类似,疏密虚实的分布是否合理,都会影响到对他的评价。
任何艺术都应具有和谐美,行书,更应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它其实和音乐一样,让人听到心情舒畅,如果这幅行书让人看了心中不舒服就不可能是一件好的作品。书法是以线条作为自己的语言的,行书的线条也是一种载情性极强的节奏线条,具有韵律,方向,粗细,强弱等方面的灵活多变性,这些都是评价一幅作品因素。要有线条的质感,运动感,构图的美感,神***的美感才能为上品。
正像创作一样,评价群,欣赏群也是很复杂的,有三,六,九等之分,所以也就会出现对一幅作品的不同理。这一很正常。
列举一下宋代科举考试的书法等级,供朋友们参考:上等书法是方园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韵清古,老而不俗。中等书法是方而有园笔,园而有方笔,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下等书法是方而不能园,园而不能方,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这种划分,主要是从书法的用笔,间架,气韵等几方面进行品评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线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线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