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运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运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运腕的方法能用于行书运腕吗?
草书是行书的简写,以飘逸为主,行书以潇洒流畅为主,但两者都需要写出字的劲道。不管行书还是草书,都得遵从汉字的写法,都得注重用笔与运笔,要不然就不叫书法。而书写的过程中,用笔下笔的力道在手指,但控力的关键在于手腕。所以,无论草书还是行书,腕力的控制是相通的,草书控腕方法一样可以用于行书,法无定法。
草书运腕的方法能用于行书运腕吗?
书法的运笔,靠手的肘部带动毛笔运行,而笔锋的转向,则要腕部的配合。单一的部位的运动是无法完成书写的。那怕是蝇头小楷,也不能。所以说,运肘也好,运腕也好,运指也好,这些部位是相互配合起来的。没有哪一个部位,是某种书体的专利,其它书体不能用。只不过是多少而已。
草书的书写,因其气势通达,书写要求悬肘,手肘部分不接触到桌面,故能运笔畅行无阻。实际上,不单独草书要求气韵贯穿,所有的书体都要求。这是书法的共性。
有人认为楷隶篆这些静态的书体就没有这个必要。每个笔画如加工元件一样摆放整齐,不是也一样的完美?这是不知书者的谬论。静态的书体,有静态书体的连贯性。每个笔画的交接起止,都要遵循共性的原则。不按共性的规则来书写,我们的书体之间便无法形成统一的书写风格。楷书可以描摹,一个一个笔画去摆搭,行书怎么办?草书也去画?
关于楷书转化为行书的运笔方法,在我的付费专栏中有详细的教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戓许可以给你一点点的启示。
无论写草书还是行书如果仅仅用手指,则力量微弱,范围也受限制,写大一点的字就难以适应。所以要指、腕、肘(zhǒu)三者相互配合,而关键在于发挥腕的力量。执笔在指,运笔则靠腕,运腕有保持中锋、开展笔势、充分调动全身力量、灵活进行提按顿挫(cuò)的作用。运腕与不运腕、写出的笔画有强弱、厚薄之分,活泼、呆滞之别。书法家们常讲“运腕必灵”,就是强调运腕的作用。
指法、腕法、肘法,是书写技法当中的最基本动作要领,也是体现用笔法正误的标志。无论写小字、大字,或是书写什么样的书体、字体,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
熟练掌握指法、腕法、肘法,是书家必备的专业技能。若能将这些动作技巧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挥洒自如、八面出锋……写出来的字,灵动活脱,神***飞扬,韵味十足,具有强烈书法艺术美感。
书法之道,拨开迷雾正方向,去除繁杂求精准。第一层解决的是用笔,用笔就是书法技术的核心问题。什么是精准?就是击中靶心!学书法,听那些多如过江之鲫书坛名人教授博士啰里啰嗦是学不好的,最保守的也是能够跟着学歪了。什么是精准?就是直面书法具体内容,上来就直奔主题想办法把它拿下来!找对路了就沉下去把它击破就是了,当今书法从不缺说教(小编就是其一哇),说得云里雾里犹如周星驰《西游记》里的罗家英唐僧空洞而又坚定的眼神。
书法并不玄奥,它首先是一门技术,但它的技术层面有一定的厚度和宽度,这就决定了不同层次的人对它的理解可以分离出很多的点面角度,于是众口纷纭各口吐莲花声声悦耳!书法具有那么的深厚和广阔的意域,于是就有了一众***大空书坛人士设坛造势的空间,普通书法爱好者不小心就受迷惑就成板上钉钉了。
用笔之道在控制,控制体现工夫,稳操谨敛是控制,机妙出意也是控制!“无意于佳乃佳”,不要急着所谓的放飞自由,用笔自由是极限控制下的舒展,当控制的功夫精道为心手无碍的通融,那时,控制就是自出天然的順为,天然道是一种再大再高再深的控制,“无意于佳”是控制到达妙用,心手一物。非此,所谓无意用笔即丑书。
控制之道在运力有据,有据则力能施展,力得以施展笔则能活;有据则纵而能敛,有据则重而能轻,有据则快而能慢,有据则涩而能略。据是何为?是势有所倚,是力之动源支持,在指执,在腕动,在肘牵,在臂举,在背挺。
这个问题提及用腕,用腕是用笔的方法之一,服务于笔法,腕怎么用,具体书写的汉字决定,具体笔画的结构、笔画间的摆设,使用何种风格手势书写,决定了运腕的动态。运腕,只分正确的运腕和不正确的运腕,并没有分出草书的运腕行书的运腕楷书的运腕隶书的运腕篆书的运腕,它要分解的是细微控制下的精分用腕动作,这基本上已是笔法核心内容的外缘层了。
“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是书法的上乘境界,练习书法几年才能达到?
这个问题用具体时限来界定是难以做到的。我认为以下列标准来衡量是可以大致判断出来的。
1、笔法关(以行书为例)。笔法是书法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书法形式美的基础,尤为重要。如:横、竖、撇、捺、点、钩、折、提等八个基本笔画及各个笔画的不同形态,笔画的起、行、收和方圆转折不仅仅掌握,更要精微,追求寓刚建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2.结字关。行书的间架结构是按照运动中的平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来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要掌握对比关系,如:粗细、轻重、藏露、方圆、刚柔、润噪、高低、长短、疏密。掌握虚实关系,黑白关系,并行成和谐统一,达到意在笔先,笔断意连。
要过以上两关,配合帖字持续不断的练习,没有3~5年的功夫是难以实现的。
3.章法关。笔法结构过关后,要把字组成篇章,仍需要一个艰苦慢长的过程。一要熟练把握行气,上下连贯,气脉贯通。二要自如掌控节奏,收放有致,疏密得当。三要会上下左右照应,黑白分布有序。四是会墨法,浓淡枯润把握有度,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三关皆过,并达到一的高度,兴许能笔随意转。还不能说笔下生花,要 达到笔下生花,不仅需要时间,还要博取兼收。爱上书法,就伴其白头到老吧。
这个境界很高了,很少有人能达到。
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于“可控状态下的失控”,严格上来说,再高明的书法家也没法写出完全一样的两幅作品。因此,意随笔转,笔随意转,也只是一定的程度下。只要作者认为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可以了!
【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关于“意随笔走,笔随意转”或许说境界不够准确。这句话讲的是在书法创作中能用笔墨表现出自己的创意,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笔是否能达意,这是指控笔能力,而第二层意思是创意是否能顺势,这里的势指的是笔势。熟练的控笔和好的创意才能称得上境界或者上乘的境界。
《书谱》中有句话,叫“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从孙过庭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却并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甚至是一种错误。
从控笔能力来说,认真练习三年应该可以达到比较熟练地控笔。而好的书法创意,却很有可能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有满意的效果。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勤学苦练。书无百日功,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达到人书俱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历代书家中,“意随笔走,笔随意转”而达到上乘境界米芾和王铎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诗作》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也就是心手双畅的境界吧?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赞成一些回答,十年、八年,甚至有可能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首先,笔法的掌握需要日日临池——即使书圣、草圣、颜柳欧赵、苏黄米蔡。
掌握笔法,才谈得上抒***感,表情达意,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到感觉到就能表现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对于书法、笔法有了新的领悟,所谓心手双畅又得有一个改变融合的过程,颜真卿的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相比,一眼可以看出审美和用笔都有很大的变化,后者似乎更加成熟,但又不能取代前者,这里面缺乏长期实践练习的人是很难领悟的。
艺术,悟性很重要,但书法是最最不能用悟性代替实践练习的,尽管很多诗人童年少年的作品就很不错,书法却非长期练习不可。
书法的本质就是写字,写字时能达到"笔随意转",以毛笔独有的肢体语言表现文义,当然是步入书法艺术的境界。若书写时不幸遭遇孰不可忍的文义,运笔当需重而急;若无可奈何撞上一腔哀愁无处诉的文义,运笔务必滞而涩;若意外赶上满腹诗书喜欲狂的文义,运笔应该轻快宛转;若凑巧撞上悠然见南山的文义,运笔当然飘逸。这样运笔,自然墨色"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你能在写字之过程中如此这般逢场作戏,你的书作便是神品,你当然是天下第一高手。至于"练习书法几年才能达到"?古人云:气韵不可学,是生而知之,是天授。你想学几年都行,只要你不计较,学多少年都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运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运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