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离的笔顺怎么写?
“离” 字共有 10 画,笔画顺序为: 点、横、撇、点、竖折/竖弯、竖、竖、横折钩、撇折、点
“离”,普通话读音为lí。“离”的基本含义为相距,隔开,如距离;引申含义为分开,分别,如分离、离别。
“离”,初见于金文中,本义为捕鸟,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离”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笔顺:点、横、撇、点、竖折/竖弯、竖、竖、横折钩、撇折、点。
仳离
[ pǐ lí ]
基本解释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详细解释
离别。亦指妇女被遗弃。
《诗·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郑玄 笺:“有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
笔顺是点、横、撇、点,竖弯、竖、竖、横折钩、撇折、点。
组词是离开。
我现在选择离开你的身边,这就是证明了我们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的爱情。
我不想离开你的身边,我希望我永远久的陪在你的身边。
楷书怎样写出"古意"?
锋遒劲的用笔正是古法体现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周、战国时代的书法,其中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 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用于记事、占卜的。
甲骨的书刻过程是力求平整。由于是锲刻文字,所以表现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其笔迹的粗细,字形结构疏密等都表现出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和美的意境。其后期的甲骨文一般字是比较小的,字的形态排例趋于端正,笔画虽细,但还是十分有力。
商代甲骨文的这些特征,对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开启了可贵的先河。
但是由于甲骨文的锲刻成分较多,在严格的意义上,这一时期的文字特征还不完全具备书写的特征,所以也不能把这一时期的法则看成是书法艺术的古法、古意的雏型。
在商代晚期随着铜冶炼技术的出现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这时金文出现了。金文包括钟鼎及兵器上的铭文,钱币上的文字也在其中。这种文字之所以叫金文是指文字是在青铜器等金属上出现的。金文的出现在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上是最值得关注的。
据传此一时期的文字是书者用毛笔书就的,然后由铸工做模, 浇铸在青铜器上。正是由于有了书者和毛笔的参与,使书写代替了契刻,毛笔代替了刀削。
在当时铜器是王室和贵族的用具,因此已经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品,其上的铭文必然得以讲究,这样金文书写与铸造者们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讲究美的造型及朴素的艺术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法及其古意等因素就开始被自觉地强调起来,铭文的文字从字法到行气、章法自觉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以至于在兵器上,在铜钱币上这种美的艺术气息也十足地体现出来了。
这个问题非常好,问到了问题的关键。楷书作为四大书体之一,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楷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并不是想象的高,从各大综合书法展览来看,大多数书法作品还是行草。两个原因,一是行草书变化多,容易形成自己特点,二是很多人有固定思维,认为楷书就是唐楷的样子,比较规矩死板,不容易出新。
那么楷书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写的有古意呢?愚认为,一是要拓展眼界,对楷书要有全面的了解,楷书发端于魏晋时期,到唐代发展到高峰,要有古意最好从魏晋去找源头,林散之先生说过学楷书要学晋人小楷。两晋时期以二王为首的书法家的小楷端庄典雅,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大家都可以师法。
而北朝的北魏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石刻和碑刻墓志,风格独特,面貌多样,通过深入学习较容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魏碑风格楷书作品,这也是近几届书法国展魏碑作品大量涌现的原因。
二是要参考唐代以后书法大家的楷书创新思路。唐代楷书发展到极致,主要原因是唐代人推崇楷书,但后人在颜、柳、欧等大家的楷书基础上再创新难度是很大。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楷书就将失去其艺术性和独特性,变成了美术字。启动先生就很推荐智永真草千字文里的楷书,可以开拓思路。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谢谢邀请。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代表体系是魏碑,又因为北北朝时期的魏碑更成熟、更有代表性,所以魏碑又成为北碑。北碑,严格说也是楷书。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
我国的书法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隶变,一次由篆书演变为隶书,一次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隶书向楷书演变,首先经过魏碑阶段,进而过渡到楷书。
所以,魏碑既带有隶书的特征,有具有楷书的意味。
魏碑同唐楷的主要不同点
魏碑既然是隶书的过渡书体,它同成熟时期的楷书,即唐楷就有许多差异。
1,波磔笔画比较夸张,尾部明显上杨,还具有隶书“雁尾”的样子;
2,竖撇笔画比较夸张,往往仍然写作竖弯,不似楷书那样流畅简洁,也带有隶书的特征;
3,横折笔画不同于唐楷,往往不用顿笔,而用圆转笔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