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辣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辣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辣字要注意什么?
左部“辛”字旁取斜势,诸横抗肩平行,左展右收,不可写宽。首点稍重,收笔稍出锋,以引出下一笔;第二笔横画起笔靠左,稍切起笔,过点笔下角即收笔,收笔圆润;点、撇紧凑,注意起笔位置和行笔角度;下面短横露锋轻入,起笔与上面横画平齐,过撇尖即收;长横起笔左探,切角稍方,横画稍呈拱形,收笔不可超过第一横;最后撇笔从点、撇中间的下方、与横画实接起笔,;撇身勿重,不要长。
右部“束”形痩高,上收下展。首横与左部横画收笔处靠近、平齐,稍抗肩,不要长;“口”形扁宽,但不可写的太宽,注意左右竖的倾斜角度,两横与首横等距;
竖笔要高起,竖身细长且中间稍细,劲挺有力,垂露收笔;撇笔从横、竖交叉处实接起笔,行笔角度稍平,注意撇尖的位置不可低于左部的撇尖;最后捺笔与撇笔对称,不要重,波角稍长,飘逸流畅。
书写辣字,要注意起笔稍微顿笔写点,然后往左带笔再写横,末端向左运笔写撇,再用两个笔画写两个横,末端向右上带笔,再往左下运笔由重到轻写撇,右边部分,写两字笔画末端向左下带笔再向右运笔写捺,最后从上往下运笔下竖结束,以上是辣字的行书写法。
这幅书法怎么样?求点评?
这件草书总体感觉散乱,气息不连贯,笔力明显不足,来龙去脉交代不够清楚,使转缺失,即无情趣也不爽快,并有错字。
对照一下书写的内容看看哪些字不够规范: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谢谢你的阅读、欣赏和点赞!
这幅书法是一幅行书作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评价这幅作品。
首先从每个字的用笔上看,线条力度不够,看上去飘,躁。从行气上看气不是。这些不足之处要去踏实临帖,静心习古,用笔稳中有变,虚实相生,临篆隶可增加线条的厚重感。这是从字面技法上去评价的。
然后从书法的境界高度上去评价,要多读帖,多读书,增加字外的文学修养,才能提高眼力,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地把个人文学修养融进书法艺术中,这样写出的书法作品才有品味,不至于江湖气息这么严重。最后落款和印章也要讲究,印章的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高低,还有印章的大小以及位置等,都须讲究。
以上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评价,望书者有所借鉴后在学书道路上有帮助!
既然题主敢于贴出来示人求点评,我就掏心窝子说上几句,可能不怎么中听,还望海涵。
这幅作品书写内容是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知名度高得都有些烂大街了,许多人都可以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因此人人都可以一眼辨识全文,这样你的作品,就好比退潮后没穿***的人,大家都能看出点门道来。
国画作品:王维《山居秋暝》
题主使用行草书写,对于这幅作品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诗文浪漫、自由、舒适,与行草书法艺术的嵌套关系很紧密,那现在的话来说,毫无违和感。
好话说完了,开始说难听话:
1、法度极不严谨
通篇行草不顾及法度,我行我素,许多字都写得让人目瞪口呆。比如“天”,“泉”,“流”,“喧”,“莲”,“春”,“留”等等,可以占到三成的字,都不守法度。我估计书家要么是根本就没临过帖,要么就是过度自负,刚愎自用之人。不守法度是行草书最肤浅、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毛病,说严重点,是对中国书法传统艺术的不敬!
2、气势不足
气势不足表现在笔法上就是力度不够,显得气若游丝,睡意阑珊。这个要想改变很难,我觉得这是先天性疾病,不可根治,换句话说,你的天赋不够,后天的努力收效甚微。
3、落款也很不讲究
首先是落款字与正文字的字体无变化,这倒也还说得过去,问题是落款字的大小为什么又分成两种标准?这就有点难以理解。还有印章太大,显得突兀、俗气。
本来还有第四第五,我试着读了一下,还是点到为止吧。
回答就到这里,祝愿题主进步!
硬笔书法有没有所谓的"江湖字"?
江湖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规矩的字体。
从这个定义出发,硬笔书法有没有“江湖字”的问题,结论自然明确了。但是,真正有意义的探讨不应该是有没有, 而是为什么会有,不是吗?
书法学习相对其它艺术门类来说门槛较低,但是自身的问题也不少。江湖字、丑书的铺天盖地,并不是江湖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专擅,学院派、协会派甚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可以简单比较其他艺术门类的情况,在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为什么没有类似现象出现呢?
江湖字及丑书的泛滥其实说明了书法在理念和理论方面的混乱,而这种情况在传统的书法认知观念主导的当下,恐怕短时间无法改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辣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辣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