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朱熹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朱熹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熹凭什么享祀孔庙?
朱熹之所以享祀孔庙,其根本原因在于,捍卫和完善了儒家的“道统”谱系。
佛教自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落户(白马寺)洛阳,至唐宪宗时间,攻城掠地,把唐朝人信佛的热情推致狂热。佛教的“入侵”,使士大夫阶层的“领地”被大大削弱,儒家已有边缘化的危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极为不忿中作《谏迎佛骨表》遭贬。为抵抗佛教这个外来势力,增强儒家的影响,韩愈借用了佛教“传承”的概念,精心编织出儒家的道统谱系。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南宋江西婺源人,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其享配孔庙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程朱理学”和教育,在于其远承韩愈,接过儒家道统的大旗,使道统观念在儒家阵营里屹立不倒,完善了一整套儒家形而上学的谱系,使之有能力与佛教抗衡。
朱熹的“三纲五常”,“去天理,灭人欲”,在固化了儒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的同时,更固化了后代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思想。使后世知识分子多成为“***道学”,“伪君子”,此为后话。
儒家思想,本来是一种哲学思想,从***道德和社会等级的视角来看问题,专注于现实的世俗社会,但是朱熹为代表的学派,把儒家提倡的那套道德观放大了,外扩到世间万物,认为世界是一个道德化的世界,它遵循的准则,就是儒家提倡的这套准则,而人,应该自觉遵守。
这种思想就是理学,也称为道学,因为朱熹是这个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也叫朱子学。因为理学的影响力,后来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产生着像宗教一样的约束力,所以,虽然儒家没有不拜超自然的神,也没有宗教的组织和严格教义,但还是经常被称为“儒教”。
朱子学和儒教,构成了宋朝对后市影响最大的遗产。话说朱熹的影响力,在他死后,比他活着的时候更显著。他在世的时候,曾陷入党争,得罪了当权的宰相韩侂胄,以致理学被斥为伪学,他被斥为“伪学魁首”。说到韩侂胄,则得提一笔,这个人被后世视为跟秦桧差不多的大奸臣,然而恰恰在他手上,岳飞被追封为鄂王,秦桧的官爵被削去。正所谓:人不宜以忠奸论者,十之八九。
朱熹及朱子学,或者叫理学、道学,得到官方认可,已经在他死后四十年。古代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孔庙的祭坛,除了孔子,还有他的***与历代大儒。知识人死后能入孔庙,自然是天大的荣幸。宋神宗年间,由于王安石的力推,孟子终于进孔庙。宋徽宗年间,王安石和他的儿子王雱(pāng)被推进孔庙,这八成是蔡京的功劳。可以想象,此举引发了怎样激烈的轩然***。此后不断有人上书,请朝廷把王氏父子逐出孔庙。王雱先被赶走了,等到公元1241年,王安石被驱逐,取代者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五个人是清一色的理学派,前四个人和玄学***邵雍,并称为“北宋五子”。这不仅象征着王安石学派的退场、朱熹学派的胜利,而且构成了儒教史上的一场大变革。自此,理学成为官学,一直延续到清朝。把朱熹送进孔庙,发生在宋理宗赵昀执政期间,公元1264年,赵昀重病去世,庙号被定为“理”,就是理想的“理”,古时给皇帝的谥号里面原本没有这个字,这是由理学而来。
这么解释,未免有点牵强。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赵昀的庙号,最初拟定了五个字:“景”“淳”“成”“允”“礼”,最后定为“礼宗”,礼是礼貌的“礼”,有人指出,这个庙号,北边的金国已经用过了,于是把礼貌的“礼”改成理想的“理”。就起源而言,与理学实在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宋理宗推崇理学,确实是事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朱熹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朱熹字体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