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惇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惇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为什么乾隆和康熙都一样孩子众多,乾隆的儿子们却没有出现夺嫡现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一角度:夺嫡的原因。
夺嫡夺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夺,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发生夺嫡的原因,则是因为康熙在很早就开始确定了太子的人选,也就是说,康熙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明确了接班人。倘若这个接班人品学兼优,能力出众,我估计也不会发生夺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却是个草包,最后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后废除了这位太子。可见,很早就确定太子人选,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子极有可能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
太子一废除,皇储之位空虚,虽说康熙无心立储,但康熙其他几位儿子们,早就羽翼丰满,不仅有了自己的阵营,更为关键的是大家都盯着这个空虚的皇储之位。互相残杀、互相设计陷害,反正怎么能搞垮对方怎么来。一时之间搞得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爷也是头疼不已。由此可见,这个皇储之位不仅不能随随便便设,也不能过早设,更为关键的是你设了就不能空着,空着就代表大家都有机会,康熙老爷子不确定人选,那下面的人当然就会伺机行动,使出自己的各种看家本领。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而这20个儿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参与了“九子夺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终身的大阿哥与废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后。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个了,除了后来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这样看来,乾隆晚年剩下的这些活着的儿子们刚刚够打一桌***的,想要“九子夺嫡”人数实在是凑不起来。
康熙时期,因为存在着众多政治联姻的状况,因而康熙不少儿子们的背后都有着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与废太子胤礽背后有着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孙,有着钮钴禄家族的支持等等。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乾隆的儿子们太过平庸,还有就是乾隆时期相对太平,皇子们很难有大动作。
康熙在位期间,国家事务很多,平三藩,收台湾,剿灭葛尔丹,驱逐沙俄,这一系列的大***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们的时间很少,而且,在此期间,事情多了,皇子们得到锻炼得机会就多了,所以康熙的这些皇子能力相对都很强,事情多,变数多,那么大臣党争就难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额图一派,明珠一派,还有陈廷敬中立的一派,最开始的时候索额图支持的太子与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争,没想到最后都是下场凄惨,而其余众皇子也在这些年得到锻炼,于是有了后来的“九龙夺嫡”。
乾隆在位期间,虽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征讨缅甸等战役,但是有其父亲祖父打下的基础,国家基本上稳定,这些***触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时期国家相对太平,而乾隆的17个儿子,都很平庸,没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几十年的光芒下,难以有什么表现机会的。
虽然有密储制度,但是乾隆还是立过两次太子,第一个是二儿子永琏,是乾隆最宠爱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琏九岁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愿,永琮两岁时得天花死了,祸不单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伤心难平,开始迁怒于大皇子,大皇子忧郁而死,随后乾隆下令立储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储之事已经难以避免,此时活着的还有6个皇子,有两个还过继给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说只能从剩余的四个皇子里面选了,没办法,矮子里面挑高个,乾隆只能挑选平庸的永琰为继承人了,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请关注颍州小史官!】
首先说,乾隆朝和别的朝代不一样,乾隆皇上为了表现对爷爷康熙的尊重,声称在位时间绝对不超过六十一年。于是,在乾隆六十年,自己身体还很健康的情况下就开始着手准备把皇位禅让给了颙琰,即嘉庆皇帝。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举行禅位大典,据说往外交玉玺时也是十二分的不情愿。而嘉庆帝继位后,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期间一直管理者朝政,直到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才开始真正的亲政。
在这种情况下,上有乾隆管理朝政下有嘉庆虎视眈眈,别人再想争夺皇位未免太不智了吧。其次,九龙夺嫡的前提是也要有这么多人啊,下面我们看看乾隆一生到底有多少儿子哪?
乾隆一生有十七个儿子,七个不到十岁就夭折了,有三个长大后英年早逝,还有两个过继个堂兄弟了,也就是说,到乾隆退休想找人接班的时候只有三个人选。他们分别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这三个人。
皇十一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从小酷爱书法,可以说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的四大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多。这样一个一生都痴迷于书法的皇子根本无心朝政,更别说夺嫡了。
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还珠格格上的令妃。颙琰从小聪明好学,拜大学士朱珪为师,深的乾隆喜爱。成年之后更是喜读诸史,通鉴,有上下能知三千年的美名。而在朝事中得到过历练的也只有颙琰一人,说明颙琰早就是乾隆心中定好的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和颙琰是同母弟兄,都是魏佳氏所生。这个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也是乾隆曾经最疼爱的,为什么说曾经哪,是因为后来的他最不成器,天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既不爱读书,也不善骑射。永璘长得五大三粗,黝黑结实,没有一点贵族气派,每天是提笼逛街唱小曲,让乾隆从心里腻歪他。平生就一个愿望,想住住和珅的大豪宅。
你别说,乾隆虽然不喜欢,但嘉庆后来对永璘很好,把和珅绳之以法以后,先把和珅的宅子赏给了永璘,是个得了善终的平安王爷。细想一下,这个表面吊儿郎当的永璘保不齐也是学的他五叔弘昼,一辈子韬光养晦,做一生的平安王爷。
一共就哥三个,两个无心朝政。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出不了九龙夺嫡的大戏,于是嘉庆帝就稳稳当当的继承了皇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惇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惇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