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书法中,行书能不能说成是行走的楷书?
行书不能说成是行走的楷书。
一:从字体上来说,
我们一般将其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而行书字体包括了行楷与行草两种。
楷书的特点为:
一、点画独立。
楷书的点画各自独立,每一点画都有起止,上一笔尾与下一笔首之间没有附钩、牵丝,不相萦带连属。(不是说楷书点画之间没有联系,联系是有的,不过不是外露而是内含的。)
如下图:
“车”旁末笔长竖向右回锋收笔,是为了与“甫”首笔笔势相连;
楷书与行书是两个系统,两种状态。
说行书是行走的楷书主要是因为:第一,楷书和行书这两种字体的辨识度都很高,一般人都能认识。第二,一般人会认为行书相比楷书,它的连带性笔意更强,在其他方面感觉差不多。这两点就是人们喜欢把楷书与行书相提并论的原因。
总之,行书的变化非常丰富,这是楷书难以企及的。如果单纯认为在练好楷书的基础之上,加快速度书写就能练好行书,这是不切实际的。
感谢邀请。
一个趣味的提问。蛮有意思的。
这个问题从两方面回答更好一些。
一是,楷书和行书其实不是一回事的。他们并不存在迭代更替的关系。因为我们问的是书法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从落笔,结构,行笔以及组合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行书可以有楷书的笔意而已,而楷书不行。所以,不存在行书是XX的楷书。
二是,楷书和行书的统一性。通过强化笔意,保持结构,识别方式,都是从楷书上认同行书。阅读行书。所以,你这样的理解一点也不为过。还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结论”挺好。
需要提醒的其实就是一条,行笔速度的问题。不过这两种字体的行笔速度和节奏问题。楷书很匀速的前进。而行书具备了抑扬顿挫的感觉。
个人浅见而已。
可以说是行书在楷书上行走,就像流水在山石、河床、土涧上流淌。
行书书写可以保存楷书的形体形状,有楷书的笔画痕迹甚至是楷书的写作标准,一定要有行书行云流水的意境和表达,就像流水在自然界的存在一样,不能完全独立出来,脱离自然,当然现实中也可以。
而像钟繇的楷书,当然他那时代不一定有这么叫楷书行书书法的严格称谓区分。但他的字规范中有明显的流畅灵动的笔意。这也是行书的意境在徜徉。
规范一点的说,其实就是书法写作的几个方向,
1是单纯的一种字体的追求,磨练精粹极致,如楷书,其书意可以认为为土,土壤土地,广阔厚重,低下承载,等等,这只目标方向。若变,而则成丘成山成石,坚硬浑劲,包容包含,生金尖锐,流水长木育林,完成五行相生循环,善也。
2是在书写一种字体时,就掺杂者着别的书意,如楷书行意,篆书楷意,隶书篆意楷意等等,对每个人的要求、习惯、爱好、追求、缘法、理解、认为等等都是不同的,是一种多样性和融合要求能力。不能足论全观。
殊路同归,五行是我们能够理解掌握的比较规律可据高档的世界规则规范,生命生机理论参照。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研究和自身书法彼此补益。
两种书体不能相互定义的。楷书可以说是楷化的隶书/篆书吗?写意画可以说是草化的工笔画吗?
道理逻辑上是不通的。并且技法要求,甚至笔顺都会有差别,所以对于普通人可以有这样的误解,从书法角度来说是不可能下这样定义的。
如果是单纯的写字,不谈法度规矩,这么说是可以的,大多数人写字行书就是连笔字,所谓楷书快写。书法这么说就错了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甲金篆隶楷行”七种字体,一般我们称为什么?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有“甲金篆隶楷行”七种字体,一般我们称为什么?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该怎么理解?
这是苏东坡对于楷行草三种书体特点的形象概括。
第一,楷如立,说明楷书就像一个人规规矩矩地站着一样,说明楷书就是中规中矩的,并非是剑拔弩张的。
第二,行如行,说的是行书就像人行走一样,不紧不慢,但是很有节奏感,这与书写行书是契合的。
第三,草如走,古人所说的行就是走,而走就是跑,不然的话,是解释不通的,因为草书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草书是狂放的,表现个人情感的。
苏东坡在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就是,“未见未能立而行者,未能行而走者”这就是说明了练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到行书,再到草书,这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涵了这样两个意思,实在是精妙的书论!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一种极其规矩、端庄的书
体,可以说备“八法”之极。说楷如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楷书如同一个人昂首挺胸,端正而立。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一丝不荀,交待清楚。来源书法屋。行笔以中锋为主,筋骨具备。从结体上看,法度谨严而又不失变化。
而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正如刘熙载所说:“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艺概·书概))实际上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当然篆、隶也有快捷的写法,虽可称之为“行”,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行书。一般认为行书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刘德升。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盛行于世。”张怀堪说:“行书者,刘德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书断》)行书又称“行押”书,即签名画押之谓也。行书的特点是简便快捷,字的大小参差错落,又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顾盼,极具流动之美,实用性很强。行者,行也,说行书如同一个人行走,还是颇为形象传神的。
草书又有章草和今草之别。草书起源于汉,实际上就是公文繁多,规矩书体如隶书等书写费事,便“匆匆不暇草书”了。草最初是潦草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草书主要是指今草。欧阳询说: “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迫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绝矣。”(《与杨附马书章草千字文批后》)草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草书是抒情性极强的书体,也极具变化之能事。草书书写时行笔如飞,就如同一个人在奔跑,所以说“草如跑”。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三种书体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首先学好楷,打好基础,然后再学行草,正如苏轼说得那样:“未有未能立而行,未有未能行而走者也。
苏东坡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唐代张怀瓘的《六体书论》,他说:"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他以人作比喻,楷书像站着的人一样,行书像正在行走的人,而草书像人在飞快的奔跑,楷书节奏平缓、字势较稳。行书节奏和速度稍快,草书节奏和速度更快。有飞动的感觉。唐代学习行书、草书及八分书的人较少,只占比例的一、二成。天下老少都学楷书,很少有成就高的,说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了。
(文征明行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一一宋.苏轼《论书》
(黄庭坚草书)
苏轼强调了楷书的重要。书法完备于楷书。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就像一个人不能郑重说话,却要乱夸草书多牵丝,真书多使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如何才能写好行体字?
写好行体字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临帖。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临帖方法是: 将名家的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开始时可以多练习领会神韵,慢慢的一定要脱离。但是要知道,不是和名家一模一样的才是好字,看着舒服就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行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