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印章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印章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画***都是篆体的?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元、明,中兴于清。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这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至;也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推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应是与篆书本身的特点有关:
1、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2、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印的,但尝试者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3、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东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谢谢邀请!
首先书画印不是一定要用篆体来刻,只是习惯上用篆体来刻而已。
第二要区分官印和书画印章。战国玺印 、秦汉玺印和唐宋官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元以后的书画印章主要目的是雅玩怡情。一般认为,元代以前书画是不用印章的。书画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印章并没有肯定结论。比较多的说法是从赵孟頫开始。赵孟頫的书画作品里大量的使用印章。
书画印章使用篆体来刻印的背景是:实用系统的印章从战国到秦汉一直是使用篆体来刻印的。秦汉时期官方认可的入印文字是篆书。
书画印开始使用的元代,从书法到篆刻走的是一条复古之路。所以也就遵从了篆书入印的传统。也因为篆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难度,对文人雅士来说也是一种标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汉字定型以后,书法作品多为隶楷行草。篆书为印,从美学的角度来说 ,也是一种很好的搭配。
但是,近代以来书画印也有使用其他书体的,比如楷书。当代也有一些书画家创新使用楷书印,只是没有流行开来 。
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我是千千千里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事实上,中国的书画作品并不是一开始就用印章的。包括宋代以前都不是很普及的。
书法作品真正用印章,是元代以后。
赵孟頫是使用书画印章的大书画家。他自己篆刻的“松雪道人”的闲章和“赵子昂”的姓名印是非常著名的。元末明初画家王冕也是喜欢在书画作品上使用书画印章的画家。据说,王冕用青田石做材料,自己篆刻印章,非常方便,也比较便宜。所以,书画家纷纷兴起了书画作品使用印章法风趣。
而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之子文彭是第一个书画家篆刻***。
明清以后,书画家使用印章,已经成为书法创作的需要和书画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
那么,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那样早,为什么宋代以前的书画作品没有印章?
说句经济话,因为太贵了!
你知道印章那什么材料做?一是铜质材料,二是玉质材料。你想想,大多数书画家都是穷人一个,做一个印,做的起吗?所以,光是材料这一项,就得让所有画家想都不敢想,给自己的书画作品加一个印。
所以,为什么我们提到青田石?因为青田石是一种乳石,质地比玉的硬度要低很多。但是很便宜啊。所以,青田石是书法家使用印章的物质基础。
那么,为什么书画作品印章的文字是篆书?
篆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是用篆体入印的,新中国后都是现在的文字入印,但书画章印还是用篆体,我之前***也是用篆书,最近我灵感来了,用篆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入印,本来隶书就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我首创铁线隶篆刻,感觉也不错。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多大尺寸为宜?
落款、盖章是要讲究章法、布局、虚实的整体性。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
一般加盖起首章、姓、名,共三个章 ,也可多一个闲章或压角章 。单个姓章一般为朱文(阳文),单个名章一般为白文(朱文),姓名章一般为朱文(阳文),闲章一般为朱文(阳文)。加盖印章的大小一般应略小于书写文字的大小。总之,以布局协调为原则。
印章在书画中的作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印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尺寸太小,小气没有气象。尺寸太大,喧宾夺主刺目,俗气。
一般来讲,根据画幅尺寸或字体大小来确定印章的使用。书法作品四尺宣宜用标准印章30X30mm,三尺宣2•5X2•5mm,条幅作品宜用2•5X2mm,小扇面以10mm左右印章为宜。书法作品用章应考虑字体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使用四种印章:姓名,字,号印,比款字略小。引首章,以自然型为多。闲章,略大点为好。边印,小于闲章。
印章为朱文和白文两种篆刻方式,使用朱文印章,朱红色较多,有厚重感觉,印章可略小。如使用白文印章,感觉轻飘飘,印章可略大些。印章好比秤砣,在画面上可起到平衡的作用。
书画家应该有多枚各种尺寸的印章备用。画家齐白石曾自嘲"三百石印富翁",虽是自嘲,但也说明***级书画家收藏的印章之多。
书法作品的印章,古人非常讲究。不管书写内容是楷、隶、行、草、篆书字体多大,所落款的字体一般都用行书,而且书写都要小于内容字体的。印章的印面,更是要小于落款字体,印章超过落款字体就显得蠢。只有小,这样看起来才和谐。闲章(引首章)也很重要,要根据书写内容来选择闲章的内容和形状。有时需要重新篆刻一枚闲章来配合作品的整体和谐。一幅作品完成后,落印非常关键,有时候成败在此一举。第一枚印与落款最后一个字距离是一颗印的距离,如果有两枚印距离一定要合适,一般为一个印的距离。落印一定要正,不能东倒西歪。作品上的闲章不能乱落,有人的书法作品本来非常好。落印时,他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东一颗,西一颗,他认为很有文化,结果“杂乱无章”成语由此产生,弄巧成拙。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印章的作用。
印章最初是作为信物,起印证作用的。在宋元以后,开始注重印章在书画作品中的艺术作用。书画作品配上合适的印章,不仅可以与书画作品相映成趣,更能起到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之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因此印章也越来越多被用在了书画领域,并且涌现出一大批篆刻大家,如元代的王冕,明代文彭,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等。
书画印章一般分为闲章和署名章,大多为篆刻形式。
闲章一般盖在作品右上角,也可以盖在作品中部,用来补救空白,内容多富有雅趣,一般寄托作者的报负和情趣,如长乐,墨趣等,也可以为是生肖,佛像之类。
在书画作品上盖署名章,不仅可以增加作品表现力,还有防止作品被伪造的的作用。署名章也可以用作者的雅号或字,一般盖在作品落款末尾。
在使用印章时,要注意看留空白的大小来选择最佳的位置,间距和印方的多少,切不可滥用印章,或者优劣不分,这样不仅起不到美化作用,反而会使作品失败或者画蛇添足。
印章的大小没有规定,只要与作品的幅式和字体的大小相匹配即可,一般为落款字型的60-80%,不可太小,亦不可大于落款字体,大则不雅。
应该根据作品的尺幅,字的大小,作品的种类和章的用途等来决定。原则上应该和作品协调一致,落款的姓名章或闲章,大小以对作品起烘托作用,既相衬,又不会喧宾夺主为宜,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来决定。看多了用多了自然就会有数了。
个人印章字体一般都用什么字体好看?
个人印章字体能彰显一个人的品味,所以个人***的字体还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字体,北京***公司根据很多的客户的需求雕刻很多印章,有着各种字体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章一般为宋体,私章宋体、楷体、隶书均可。但书画章要求为篆体且尽量为手刻为佳..最好是正宗的秦小篆,不要用现在市面上的美术用的美化篆刻体,,正宗的秦小篆真写起来,同有那种古朴的味道在里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印章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印章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