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郭沫若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郭沫若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沫若真迹鉴别,是否是真迹?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17]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不是郭沫若的真迹。不过这件作品虽然有瑕疵,感觉笔墨功夫还是不错的。
首先气韵就不对,没有郭沫若那种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的气度与文人气息格调。无论是用笔还是字形结构都显得比较拘谨。郭沫若的书法,有些点画或者说主笔非常突出,甚至如长枪大戟,不惜打破传统规矩和章法法度 。这件作品的结构处理有些做作,左上角的那个字处理的非常笨拙。
比如落款,“郭沫若”这三个字的气度就不够。“郭“字的“口”字,又写成了墨疙瘩。“若”字的“口”部字的运笔,就没有交待清楚。
用笔不够灵动,点画线条单一,郭沫若的书法点画线条粗细轻重变化非常悬殊。用印也不对,感觉是仿可的,而且就是书写这件作品的人仿刻的。而且这两方印的风格不一致。更让人搞笑的是两方印,都是姓名印,第一方的内容是“郭沫若”,第二方印是“沫若”,显然是多余的。以郭沫若的文化造诣,不可能钤盖印章如此低劣和不合乎基本的规矩、原则。
网络搜索了一下,发现了另一件作品,其用印近似,
感觉这件作品也不对。我们欣赏一下真正的郭沫若的书法作品。这件作品来于书法欣赏网,其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就气度上就不凡。
这几件作品就非常生动,充满一种文人的灵气雅致。点画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非常方法,而且和谐融洽,通篇作品没有一笔给人迟疑生涩之感。走作品有一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题主所附的这幅书法,写的内容是1961年5月郭沫若先生游泰山时写的《咏普照寺六朝松》诗:
很明显,这幅《游泰山诗词》书法(见图一)不是郭沫若的亲笔。
虽然,从字形结构、签名落款和印章上看,都模仿得很像郭沫若,但我仅凭字上就可以判断,这不是郭沫若的亲笔,是别人模仿的。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
(图二是郭沫若手迹,可以对比一下)
首先,从气魄上来看就不对。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外貌长得非常相似的人(也有一些大人物找替身),光看照片很难分别,但是只要一见到人,立即可以分辨出来!因为一个人最难模仿的是气质,看气质一下能分辨。
郭沫若在世时被捧为大文毫(不是一般的作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气魄胜。像题主发的这幅,看起来就很拘谨,写字小心翼翼的感觉,怎么会是出自大文豪之手呢?
郭沫若题写过深圳展览馆吗?
写过。
深圳市宝安县在改革开放前建设了深圳展览馆,请郭沫若题写馆名“深圳展览馆”,郭沫若欣然题写,但发现信中的“深圳展览馆”几个字写得比郭沫若还好,于是找出写信的人。这封信中的字体端庄大气,用行书写就,有郭沫若的影子,具有古意盎然的韵味,是一件书法珍品。
有人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词“诸葛草庐”时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佩服题主观察入微,郭老一生题字无数,常言说:“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打湿鞋的”。说多了,写多了,找错的、争议的自然也就多了。
比如郭老写的“山东博物馆”被多人读为“山东***馆”,是最受争议的,被人批评的是体无完肤,最后还是启功先生站出来说:“你只消去大街上看看到处挂着的'中国银行'的牌子,便知他的书法如何,只有郭沫若这样的大家才写得出来。”至此批评之声嘎然而止。
至于本题所问,如果非要说郭沫若先生是“故意”将“诸”字写错,本人实不敢苟同,因为没有一位书法家愿意或故意将文字写错,更别说郭沫若这位古文字专家了,对此,本人认为:一是笔误(可能性不大);二是从草书与行书相结合的书法形式及结构来说理应如此;如下图比较:
以上“诸”字,均有不同,所以,郭老如此写来也就不为怪了,也就是说“故意”写错纯属空穴来风,至于其它的猜测,如襄阳、南阳的诸葛亮之争,还有说“庐”字写错了的等等更是无稽之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答题完毕!以下为郭老书法牌匾鉴赏)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虽说诸葛亮并不像在《三国演义》里那样传神,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称赞!
纪念诸葛亮的场所很多,例如“***”就有几个,自然这里提到的“诸葛草庐”也有几处。
这里提到的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故意写错
这里提到的襄阳隆中,并不是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垅亩”之地,普遍认为是在河南安阳,诸葛亮原是山东琅琊人,后来隐居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所以说,这里的襄阳隆中自然是“***的”。
郭沫若在题写的时侯,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写错了,表明这个是***的呢?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这样一个“***的”草庐,就算写错了,也并不影响郭沫若什么,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个态度!
第二,笔误
我觉得笔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书法家都存在笔误,特别是现场书写时,既可能出现笔误,也可能保证不了质量,所以很多书法家都不愿意现场题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见长,行草的笔法和形态或许出来就自然是这种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当时没有留心,就写成了这样,也并不代表就是写错了。
第三,确实写错了
这种可能性大家觉得有没有呢?有时候生僻字,不经常写的,或者太过于熟悉的,一写起来就容易忘了,下笔就写错,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如郭沫若是现场题写,一气呵成,还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确将字写错了,大家都没有察觉,或者说有人察觉了也不好指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郭沫若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郭沫若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