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精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精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作品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启功先生有一经典书法理念“黄金分割法”,讲出楷书灵动奇妙的方法。“楷书当作行书写”,气韵传神不呆板。我的体会:在书写中多思考多体会,找到楷书书写的规律,方圆、阴阳、轻重、快慢、大小,提转等技法。
大部分初学楷书的人都是从唐代楷书入手,唐代楷书法度森严,标准规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往往趋向统一,缺少变化,千人一面。楷书如何写出特色和灵动之感,聪明的书法爱好者都在走以下三条道路:
钟繇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书法为“神品”。钟繇的楷书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时期的杰出代表,古朴、典雅,可以学习他的《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作品。小楷学钟繇,现代有很多书法家受益于此。
魏碑也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有很多来自民间,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崛起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
第三条道路是融合行书笔意,追求灵动,化解呆滞和千人一面。
典型的如元代赵孟頫的楷书,以及现代启功先生的楷书,都是走的这一道路。《书法雅言》在论述赵孟頫书法时说: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他的楷书虽然与欧、颜、柳并称楷书四大家,但风格更加接近遒美的行书。
聪明的读者朋友,以上回答能否有所启示呢?(附图为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敬请关注【麓风轩】,每天干货分享
先入规矩后娴熟。如规矩方能见楷书之法度,得楷书之规则。技法娴熟只能圆活畅达而灵动,如果技法不熟 ,用笔迟滞,腕底如有物组之,字必然僵化无神彩。楷书要灵动除了技法娴熟外还有点画要善于的势,结构布白戒均匀。点画的势生姿态,一点一画具有姿态和愁不灵动。结构戒布若算子,空间处理要均匀中见不均,不均中见和谐。古代有“计白当黑,奇趣乃生”云云。
要想点画灵动,必须精研“永字八法”,将永字八法之形、质、法、意、韵之妙尽俯腕底笔下,点画不期灵动而自然灵动。关于点画灵动而力戒布若算子的理论技法知识非常多,如《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等等。如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一文曾说到:“钟公云: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最是大 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人向右,右四画要仰俯有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分布法》也谈到:“变字之中点画并重者,随宜伸曲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 谓之布算子。”
还有如结构处理上的“中宫收敛,外画伸展”等的也都是讲的如何使得书法富有精神的技法。中宫不聚,字之精神必散。主笔或撇捺不能够得势洒脱尽展其势,同样字必然佝偻寒俭,唯唯诺诺,无生动活泼飘逸之气。从整体上说结构正如孙过庭所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之结构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
应悟宝问答,简叙楷书如何能写的灵动传神而不呆板?所谓灵动传神,而不呆板。在书写书法种类中唯有行草表现的漓淋尽致,其它书体的书写达到不呆板可为之,但要达到灵动传神,那不是一朝一夕,冰冻三尺非一曰之寒。如行草常用牵絲相连,中侧互用,转折并施,或轻或重,或钢或柔,由细而粗,由曲而直,变化无穷。而楷书就颜,柳,赵,欧四大真书所論它们是家家有规,字字有法,中规中矩,中锋行笔,有方有圆,厚重迺劲。而求灵动传神之景界书者就很难了。就得勤学苦练,夏练三伏,冬练严寒,聚百家之长,如颜真清雄渾之势,刚柔相济,骨肉停勻;欧阳询方劲挺拔,字形扁长,肉敛外舒;柳公杖起笔凌历,方圆并用,拆锋逆入,回锋折回,端正峻丽,谨严劲迺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楷书都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是书法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实用性书体。
但是,在众多楷书的学习者中,九成以上的初学者都会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往往把楷书写的死板、呆滞,匠气十足。
纵观中国书法史,五体书法(篆隶行楷草)中,楷书实际上是成熟最晚的一个书体。篆隶不必多说,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成熟定形,而行草书是魏晋时期,经由二王父子等众多书法家共同努力,达到了巅峰状态。只有楷书出现时间最晚、形成最曲折。
从汉末时期的隶变,到魏晋时期的小楷,再到南北朝时期的魏碑、隋代的墓志,最终,到了唐朝,才逐渐成熟化、法度化。而这一个过程,全部都发生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成熟之后。
这就意味着,楷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篆隶行草”的基础上演变发展的,本身内部就有某些“篆隶行草”的因素在其中。当初学书法的人学习楷书的时候,因为本身就没有“篆隶行草”的基础,所以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楷书天然的缺少了一种“篆隶行草”的先天“基因”。
这种“书体自然的形成过程”和“书法学习者的书法学习”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写出来的楷书作品呆滞、死板、僵硬。
我们知道隶书最大的特点是飘逸浪漫,所以学习隶书之后,就不会有那种特别死板厚重的感觉了;篆书圆转优美,学习篆书之后,就不会写出僵硬的笔画了;行书潇洒流畅,学习之后,不会呆滞了;草书酣畅直爽,学习草书之后,就能自然流畅了。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这样想:
那干脆学习楷书之前,把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全部学习一遍,这样楷书不就能写好了吗?
这个办法虽然是好办法,但是不太切合实际,要想把这四种书体全部学习一遍,耗费的时间将是无穷无尽的。而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也不利于我们深化理解书法的技巧,反而会让初学书法的人养成一种浮躁的心性,今天换这个帖,明天写这个帖,难有实效。
楷书鼻祖钟繇楷书有何特点?
钟繇楷书最大的特点当然是其浓厚的隶书意味,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这种隶书味道并非他有意为之。
钟太傅所处的时代,正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时期,钟繇的字作为一种不成熟的楷书,保留一些字形扁平、波折分明的隶书特点,也是在所难免。
作为不完全成熟的楷书,不仅钟字,即便是晚于他的王羲之,其楷书特点也不完全明显。
而更晚的唐代书家们,则努力从钟字、王字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将之强化,终于形成特点各异、法度严谨的唐代楷书。
虽然说钟繇书法规律性的特点并不明显,但其风格各异的点画异趣,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你如果认真分析钟字的点画,会发现有的如清晨柳叶上的露珠,有的如从高空坠下的落石,有的如贪食桑叶的蚕宝宝,有的如嬉戏于水中的小蝌蚪。
楷书的产生,虽然不是钟繇的一人之功,但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他起到了重要的总结、宣传、推广等重要作用,故被尊为“楷书之祖”。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因为钟繇的书法风格独特,与现在普通民众的书法审美差异较大,导致好多普通民众并不是很任何钟繇的神作,还有人评价其结体幼稚,看起来像小孩子写的。
书法虽然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想要看懂钟繇书法的美还是比较困难的。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此为《兰亭序》之前的又一份,陪葬名帖。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精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精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