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为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草书为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书法作品写繁体字,是顺理成章的事。书法是古老的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习中大多是临摹古碑帖,自然都是繁体字。还有原本学的就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就更无繁、简之别了。在創作行书、楷书作品時,用简化字也是可以的,主要是使用的人比较少。并不存在审美差异。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繁、简不是重要因素。而在有些场合,书写简化字甚至是必须的。比如,少儿书法教学、推广,就应该全面使用简化汉字。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一点必须提请书法界的朋友注意!就是:绝不能繁、简混用!那可能会造成作品意义混乱,甚至闹出笑话。比如繁体字,“白雲”,和“子曰詩云”、“先後”和“皇后”都是必须分清的两个字。简化后合并为一个“云”和“后”字、我曾经在某县城的一通今人书写的碑文中发现了几处错误,都是涉及繁、简混用。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留意。
首先,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书法从审美角度和实用角度来说,是不一定非得用繁体字的。
中国文字的演变其实就是在一遍遍的简化,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的象形、会意为主逐渐抽象为以形声为主的小篆,再由小篆简化成隶书,由隶书简化成草、行、楷三种书体。汉字演变的规律大致为: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等。而这个字形的符号化,其实就是简化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古人的简化字我们能接受,为什么今人的简化字我们不能接受?
(虎字的演变过程,字体依次为甲骨文、西周金文、石鼓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简化字的创造并不是无源之水,不是一拍脑袋就冒出来的这些字。很多现在用的简体字都是在汉、唐都已经在用的俗体字,或者是用的行草书的字形。例如为、亿等字,就是在前人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化。这些字都是古人法帖使用的字,为什么他们能用我们就不能用?
看上图,图一、图二为智永《真草千字文》里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我们现在用的实、车是从草书简化而来。图三左边是苏东坡写的虎,右边是赵孟頫写得虎。左边是我们今天用的简体虎,右边是繁体虎,能说左右这两个字谁好谁差吗?
再者,有些简化字其实是优于繁体字的。比如:
1、恢复象形或会意的古文字,且没有引起混乱的,如网字:
國粹文化,視覺唯一,絕無僅有,堪稱一絕。這是我們的老祖先留給自己和後人唯一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之一。縱觀世界,沒這樣唯一的傳統文化奇蹟。為此,我們應該感恩和膜拜祖先們留給子孫後代的傳統東西!
书法作品,讲究审美,一个写出来的字就如画一幅美人图,讲究四肢匀称!五观俊美,体态比例协调灵动柔和饱满。汉字以方型为主,繁体字笔画较多,便于字体的填充知修饰。因此,简化字适合于文字的抄写实用。繁体字则适合书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学书法,要临古人的碑帖,而古人的碑帖上都是繁体字。这就让书者养成了一种习惯,临帖、创作大多都用繁体字,这叫继承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
不过,也从没人说过学书法不让用简体字。
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书法展览,或举办电视书法大赛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参展的书法作品,要么全是简体字,要么全是繁体字,不可简体字和繁体字混用。另外,还规定:凡是古人用过的字,都视同繁体字,但必须由书者提供字的出处。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分界线是,建国后把繁体字简化过的字,称为简体字,既便是有些字没被简化,或不需要简化而延续使用的,仍按简体字确定下来了。
本回答的开头已经说过了,书法创作可以与时俱进,包括使用简体字创作书法作品时,作品须全部用简体字(包括书法作品中的落款)。但是,由于大多数书者已习惯了用繁体字而很少用简体字创作书法作品,所以说,既然已经习惯了,而且又是继承传统,公众也就接受了!
下面,发一幅答主用简体字书写的一幅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为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为什么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