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颜真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颜真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了十年的颜楷,行书不入门怎么办?
写了十年楷书,倾心楷法,或许窠臼在整饬规整中,不可自拔。
若有习颜楷的基础,应该说去临习颜翁的行书,是最理想的入门路子。
可以习练颜真卿的三稿,为其三种草稿之简称,三种均可赞赏,世称〔三稿〕,即《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其中《争座位稿》被米芾赞美“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其神明焕发,正气在笔画之外。《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其中《祭侄文稿》最难临摹。建议从“争座位稿”伊始读帖感悟,持之以恒习之。终究入颜真卿行书之法。
十年的楷书钻研,应该知其颜体楷则乃有雄秀独出,格力天纵,而行书亦体法持重饱满,舒和而不局蹙。
当然临写颜翁,的确有难度,而写行书一般入晋格。或赵孟頫的妍美书体,韵味足,容易激***性。颜行书,古法一变,入篆籀之笔意,得其浑厚刚健,行书愈加刚劲多姿,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唐朝书家一般都是从晋“二王”笔意。
苏轼说,颜鲁公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其行草具备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行书是把楷书的运笔动作简化,笔画之间用牵细连接,从而增加了运笔的速度,清代书家何绍基写了颜楷几十年,那么他是怎样入门把颜楷过渡到行书的呢?
(何绍基临兰亭序)
何绍基的临的《兰亭序》,是以颜楷为底,转换过渡为行书的。笔法和结构都和颜体行书的书风相近。用笔厚重,以实笔为主。结构方正内敛。也有颜楷的篆隶遗韵。
(何绍基临兰亭序)
整体上看字字独立无字组的牵丝连接,但单字内笔画有少数是有牵丝出现的。行中线摆动弧度小,是平和缓速类型的书法作品,适合作行书入门临帖研究的范本。在此基础上再去学颜真卿的行书,更容易上手。
(何绍基临兰亭序)
临帖自解:在临何绍基版的《兰亭序》时,要想到此作品有一种古拙壮美意味。笔道坚实,杂有魏碑用笔之意。要像写颜体楷书那样往宽博、厚重里写。速度平缓而带涩意。减少藏头护尾,增加单字内笔画的连笔,让笔画动起来,有活泼的流动感。字的宽博程度主要表现在字的中部空白多,还有些字的上部空白多。主笔收敛,使字的外轮廓较圆,有天真可爱之拙趣。
写十年颜楷只求专精,其恒心可鉴。但别忘了颜真卿本人也写行草,所以可以专攻颜体,而不可只练颜楷。本人年轻时先临颜楷后习柳体,再学二王行书和孙过庭书谱,老来继而上追隶篆,兼修褚遂良、赵孟頫等古代书法大家,力求博***众长,承古融会贯通。上追隶篆以溯源,临习诸楷寻结字与用笔,践以行草而求性情。虽形质不够专精,神彩则自然出新。
应邀在厦门远东美术馆展出的部分作品:
感谢邀请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为深有感触,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有幸有名家***指点肯定会进步神速,如果没有那个条件,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实践也可以自学成才,自己开心就好。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起,如果照这个说法,天下的行草就都得归入“丑书”了。
其实,国内的书法界会出现“丑书”这个怪象,很大程度上和近代以来对文化的西化有关。按照西方那套进化论的观点,书法这种沿着严格传统走下来的审美格局,走到今天就没有进步和突破的可能了,这不符合西方美学的那一套理论,所以就要给它添加各种审美元素进去,这才能算是美学。
于是乎,丑书、射书这种怪咖的出现,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还是我们文化观念西化之下的一些产物,其企图和念头都把美学看成是一种可以对象化和形式化进行分解加工的东西,而忽视了中国人的书法和美学,实际上从本源上是必需讲究历史绵延、天人合一这些气象和意象的,没有了这种本源,就根本不是书法了,那就更谈不上新的书法审美了。
而历史上,有些看起来拙朴、或者笔画不那么规整的书法作品,比如黄庭坚的草书:
而这些本源和共同旨趣,恰恰是所谓“丑书”所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其也就根本无所谓进入书法审美范畴的可能了。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颜真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颜真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