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的摆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的摆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你好!
本人习行书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行书的节奏感是不论写哪一家都存在的。这种节奏感的规律也是可以体会到的。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书是楷书的快些,所以楷书当中行笔的时候那些起,行,收的动作并不能因为在行书中快写就省略掉。在做这些笔画中的动作的时候就体现出了节奏感。
二,行书由于快写,在笔画与笔画之间会形成牵丝,牵丝的出现也给行书增加了动感。在笔画的断与连之间也体现了节奏感。
三,行书的字不像楷书那么端正,字与字之间不像楷书那么均匀,在这种字的正歧,字与字疏密关系,大小关系的对比处理上也体现了节奏感。
谢邀请:
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生动自然,流畅潇洒,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上下左右映带顾盼,摇曳生姿,行间变化丰富,字与字之间因势承接,奇正相生,婀娜多姿,气韵贯通,优雅的变化中慑人心魄。实例请看兰亭集序就清清楚楚了。
谢谢悟空邀请!在自然界中,如小学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句子:"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段句子中的宽窄变化,缓急变化,溪声变化。这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和无规律的阶段变化,称之为节奏。
以王羲之行书《兰亭序》试作分析:
一,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节奏:前几行用笔轻快,行距疏朗,表现出愉悦心情,最后几行字粗而且字距密,表现出压抑伤感的心情。
二,行距宽窄变化节奏:作品前几行的行距较宽,最后几行较密。
三,字的竖行曲直变化节奏:有的轴中线较直,而有的弯曲。
四,字与字的疏密变化节奏:一行字中,前段字距疏,而到了最后几字压得很密。
五,单字的大小对比节奏。
六,快慢节奏:作品中有的书写较慢,近楷。有的书写较快,近草。
七,墨色浓淡变化节奏。
八,从笔画分析,提按、轻重、方圆、粗细、长短也是节奏。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节奏感,我觉得是从他的笔法和变化来体现出来的。
以王羲之最为著名的《兰亭序》为例,王羲之运笔从容,各种笔法曲直都操控自如。笔画的长短,肥瘦相宜;曲直兼备,刚柔相济,富于变化。每一个字,大小合适,相互映衬,各显姿态。最为经典的是几年重复出现的20个“之”字,变化无穷,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个充分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
宋高宗也曾经赞颂王羲之的书法:“右军笔法,变化无穷”。所以《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行书之宗。
王羲之的行书据说早晚书写都不一样,早年的行书带走一点隶意,中晚期的书帖都接近兰亭的笔调,笔势连贯,又是一种面貌!
王羲之书法节奏舒缓,犹如一首优雅的小夜曲。图文共用,就不信解释不清楚。
说起节奏感,首先想到音乐,书法和音乐关联,怎么做到?
其实艺术中的节奏感是指 “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在音乐,美术、建筑、诗歌等艺术门类中是都有的,书法当然也有,音乐体现的比较突出而已。
音乐中的节奏体现在音符的高低、音的强弱、节拍的长短。
那对照书法,我们做下面的比照,虽然这样做有点简单,肤浅,但比一大堆古代书论容易理解。
音符的高低——字的大小
音的强弱——字的虚实
节拍的长短——字的连断空间
以王羲之《远宦帖》的一段为例。
羲字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
“羲”字的本义:
“羲”字这个汉字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写法还是比较多的,也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汉字了,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面,我们人类的鼻祖伏羲的名字里面也带有这个字,同时这个字还是一个姓氏,“羲”在古代还是一种官职,掌管着天文和历法。
晋朝王羲之楷书是这样写的,如上图:
我们看着个“羲”字,它是一个会意字,由16笔组成,包括一个“羊”、一个禾苗的“禾”字、一个“丂”字和一个干戈的“戈”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是这样写的,如下图:
它的本意是指的牲畜或者庄稼按照人的期望生长,禾苗像队伍一样排列整齐,生长茂盛,而左下角的“丂”指的是经历风雨,大概意思就是风调雨顺吧,在古代农业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换成现代的话说就是六畜兴旺、风调雨顺。
王羲之行书的“羲”是这样的,如上图;
这个字之所以留下来的写法比较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圣”王羲之名字里面有这个字,历史上的书法家不断的书写,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的写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羲”字草书的写法如上图,它的草书的写法和行书及楷书区别很大,需要单独的的记忆,没有太多的技巧。
每个人写得最好的字,一定是自己的名字。“羲”字写得最好的人,一定是王羲之了。
我们先来看看书圣写的“羲”字,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重点看其结构的变化。
草书的笔画看不太清楚,我们来看明代陈道复写的“羲”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运笔轨迹。
在汉字中,“羲”字容易与“義”字混淆,粗一看,长得差不多,但实际上写起来,除楷书有些相似外,行草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
关于“羲”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观点,供题主参考之。
我认为,在临摹草书“羲”字之前,应先把篆书“羲”字和隶书“羲”字先临摹几遍,不要直接进入草书“羲”的临摹。因为草书羲字是由隶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而隶书又是由篆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这叫寻根求源。
关于草书羲字怎么写,我给题主推荐几个古人法帖上的羲字。总之,草书羲字是不容易写得好看的。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狂草大家怀素书的,挺立式的,符合草书书写法则。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的。孙过庭的草书特点是:字字独立,笔笔到位。可学之!
上图中的六个草书羲字,除怀素书的之外,智永等书家写的也很有特色的。
“羲”字草书有很多种写法,每个书家写的各有特点。
写时应注意布白,其空间的把握,就楷行而言,楷书最细划,行书就是在楷的基础上,更灵活,笔划与笔划之间连贯性较强,草书概括性强。布白简洁,气势通透。有图有真相
建议多读多临多悟,中锋慢行。墨,不可太浓。墨调到润纸适中。重点是掌握好草书书写的笔法和字法,用笔不要拖泥带水,须笔笔到位,该到动作一定要到位。在书写时,速度要快,用笔要娴熟老辣,线条表达要明显,线条质量要高。
如何写出书法的节奏感?
谢邀。抱庸从三个方面简易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如何理解把握节奏感
节奏感是书法气韵神***的主要表现元素之一。所谓的节奏感,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力量上轻重交迭,二是速度的缓急变化,三是章法上的参差错落。
(2)科学把握节奏感训练的时机
要使个人书写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①具备扎实的临帖基础,点画结构与单字结体已能够熟练驾驭并准确表达。②多次通篇临摩,对笔法、字法、章法已有一些个人的心得,基本临近或达到可以脱帖创作的阶段。因此,开始重点研究节奏感,时机应选择在即将或已进至入门阶段,刚开始接触书法学习以及方才进入临摩阶段的朋友,可以先不必考虑。
(3)如何强化书写中的节奏感
①以笔法训练为主要突破口。不妨介入“线条”的概念加以解析。笔法是线条的灵魂,包含力量、速度、方向三个因素。我们讲节奏,从力量上就是按压、平推、提减三种方式,从速度上就是加速、匀速、减速、骤停四种方式,从方向上就是平、直、折、转。无论是力量、速度还是方向,使线条呈现不同变化的,都在于笔法。用用笔千年不易,噱头就在这个地方。
②节奏感一定要先放在单字结体中。有的朋友以为节奏感就是连贯性就是牵丝,当然没这么简单,单字结体中的节奏感至关重要。点画的粗细肥瘦、结构的收放抱合、结字的正妍险绝,无不包含节奏感。要追求书法作品的节奏感,必须首先把单字的节奏感厘清楚,单字的结奏出不来,通篇的节奏感就是花架子江湖书风。
③节奏感虽在笔下但源自心中。抱庸之所以强调要等到书法学习进至入门阶段再来弄节奏,就是缘于必须要求书者心中有谱在先。笔法字法的确有微观的随机性,但宏观上受制于书者的心法与实力。怎么安排力量、调度速度、指挥方向,是一念则生入纸为字的事情,这个实力来最终来源于书者的技法高低、审美追求与书写习惯,是从大量的临帖读帖以及日常习练中积累而来的。
抱庸浅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的摆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的摆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