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更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更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前练楷书,现在想往行书方面靠拢,要怎样做才能写好行书?
硬笔行书,和软笔行书很多理念是相通的,比如:
明代丰坊《书诀》说:“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通俗的讲,行书贵在流而畅,要有呼应感,此其一;行书要有轻重感,此其二;这两点,我认为这话,不仅适合软笔,也适合硬笔。
一、 楷书基本上方笔为主,而行书由于流畅的需要,方笔、圆笔需要均衡。
这是行书自然书写的要求,也是审美的需要!需要强调的是,但凡古代经典的行书,基本上都是圆笔为主。
当然,硬笔行书,方笔的比例相对软笔更多一点更合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会楷书,再练行书一定要摆脱离楷法的束缚。
会楷书练行书既是优势,也有不利影响。优势在于,能很快掌握行书的结构,这个是短期影响,立竿见影!
不利影响在于:很多人练楷太久,再写行书,离不开楷法的束缚,行书里太多楷法,比如――
不该顿笔的顿笔、牵丝太刻意、写行书呆滞,放不开,轻重感不强等等。
集中体现是――行书也难以做自然书写,都是受楷法束缚太多的缘故。
三,行书的美,在于自然书写,不要描字画字,充分抓住行书的规律与特点,最后回归到自由书写,自然书写。
轻重感、节奏感非常重要,脱离楷法,好吧,聊到这里。谢谢您的关注与点赞!
有楷书的底子,入行书要省事得多。虽说楷书写好了未必行书就写得好,但至少比楷书都没写好就写行书要轻松的多。由楷入行,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三点模糊认识。
第一点,楷书写快就是行书吗?不全对,如果楷书的根基很正很硬实,把书写速度加快,把握好节奏感,那么点画之间的牵丝与行气就会体现出来,在视觉上也就有了“行云流水”之感。为什么不全对,因为点画的俯仰向背等关系可能出不来,字势也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拿捏得体,这些,仍是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门练习的。
第二点,楷书基础好,行书就一定写得好吗?不一定。楷书与行书在技能技巧上有通融之处,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不同书体之间都遵循这样一种关系,既有所关联,又各具其特。换言之,二者之间并非正比关系,或者说因果关系。对于一些认为楷书是万法之王、毕其功于楷书、楷善则诸体皆易工易散观点的朋友,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第三点,由楷入行,以前的习练是否全没用了,仍需从头开始?当然不是。楷书作为法度最完备最规范的书体,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有法的思维、技的基础。楷书功底硬,则对笔法字法的技能训练是深入系统的,这对习练其他书体非常有用。
由楷入行,仍須由临帖而始。至于学谁的,最好是取法乎上。什么是上?二王米芾王赵孟頫王铎董其昌就是上,而二王则是上之上。学行书,最好是溯本求源,首选二王。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字圣教序,都是最好的范本。有楷书的底子,领会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抱庸浅谈。
初学楷书,现在想学行书,我个人赞成这样的学习顺序。学习行书,一般都是从工整严谨的楷书学起,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基本笔法,再来求变化,向行书发展。
正如孙过庭也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此处所谓的“平正”,即是指楷书基本笔法和结构的工整平稳。而“险绝”,就是“平正”之后的变化,向行书发展。
以前练楷书,现在想往行书方面靠拢,想写好行书,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张怀瓘《书断》曾说:“(行)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意思就是说行书是从真书变化而来,是真书的简易写法。当然,行书也被应用得最广泛,它既不像楷书那样严谨,也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识别。
行书分为行楷、行书、行草三种不同的风格。行楷是有行书的笔意,楷书的结构;行草是有草书的笔意,行书的结构。而标准的行书,就是指不楷不草的书体。
正如张怀瓘《书断》说表述的:“夫行书,非草非真……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基本上是属于行楷一类,但也包含了行草、行书字体。
就比如最开始的“永和九年”四个字。
“永”“九”两字,是行书笔意,楷书结构。
正路。
有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基础,行笔提速便走向了行书。
所要注意的是,行书也要有章法,走正路。同时,在继承临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与创新,一定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行书。
个见。仅供参考。
行书,正书之小变,后汉刘德升所作。锺繇谓之"行狎″,务从简易,相间流行。至王献之,又旁出二体,非草非真,处乎季、孟之间,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虞世南云:"行草之疏,如空中游丝,断而复续。″又曰:"行书者,若转轮之义,行而不郅。″一一郑杓《衍极》刘有定注。
注:行而不郅一一指行书时有放有收不至失控。
以前练楷书,现在想往行书方面靠拢,可以接着练行楷书,行兼楷意比较规矩的叫"行楷″,一般以楷法入行书的方笔要多一些。它是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书体,练习行楷之后就接着练行草,写的速度比行楷略快,体势变化比行楷要大一些,无论是行楷或行草,要注意形不连而气连。笔虽断但意相连。
赵宦光《寒山帚谈》中说:"行书之带笔乃其过脉处,锋势与本文(指笔画)必有节奏,其字始有骨力。若其浑去不分者,狂草则可,不然败笔也。名家、作家但宁念本文其锋势引带无意得之,不知者先己宁意引带,何暇分出本文,是以浑浑失之远矣,即有意分出,意又杂乱,临仿法书至有引带诸事,直临本文,勿临带笔,本文成熟,带笔自随,随正文出,自然节奏。此临仿要诀,不可不知。″
文中的带笔指字中的引带牵丝。牵丝要出于自然,临帖时注重笔画本身,不刻意临带笔,刻意去临,必显造作,笔画纯熟,引带自生,这是临行书的要点。
(上图书法作品为李邕行楷《出师表》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更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更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