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草书字体样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书草书字体样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关系?
每次说到“草书”我都会情不由衷的想到了有“草圣”美誉之称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因为张旭在笔法上将王献之创造的“新研”之势推向了极端,运用狂草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中最抒情的语言,全凭自身意气,将***、天宝年间的文化氛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之所以在开篇就提起张旭,那是因为张旭把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很有节奏秩序的运用在一起,可以这么去理解草书中的笔法、笔势、笔意,笔法就是书写草书时的动作,其实草书的笔法和其它字体的笔法含义并无区别,只是技巧不一样而已,有些如走、有些如跑、有些如飞……
既然笔法如同动作,那么笔势就是“力度”了,比如张旭的草书笔势就“柔中见刚”,怀素的草书笔势就显的“骤雨旋风”,草书的笔势和笔法息息相关,只有熟练的笔法才能有张力的笔势,毕竟草书是简化字体的偏旁部首和连笔,运笔时只有一气呵成,才能婉转流畅,
可以这样认为熟练的笔法、有张力的笔势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有生命灵动性的笔意,笔意就是“书风、书骨”,书法的整体效果,比如,怀素的草书就好比“龙蛇竞走、激电奔雷、神***流动”,张旭的草书是“动中有静,满纸如云烟缭绕”,
还有苏轼曾形象地形容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像“树梢挂蛇”,笔意纵横,章法错落流贯,气势雄伟苍浑。所以总而言之,草书的笔法、笔势、笔意的关系是必须“一步到位”,完全考验书法家的自身意气、书法创作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草书之美是“潦草”之美,笔法、笔势、笔意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笔法、笔势、笔意是沈尹默在谈书法文章中总结的关于书法分析研究的三个层次即三个方面。不仅是草书,书法的其他各体也都适用,但是草书的法、势、意更明显也更难。
笔法就是书写笔画的用笔方法,笔势是书写笔画及组字的运笔趋势,笔意就是由笔法和笔势完成文字书写后所产生的艺术意韵。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连一体的,由法生势,法势出意。无法无势则徒具字形,字形无意亦非书法,古称俗书,亦即实用书写。
笔者在长期书法实践、研究、鉴定和教学中对沈氏“三笔理论”的笔***述作了形象化、具体化的总结,提出新三笔理论,即一、合笔法,二、出笔锋,三、极笔性。
新三笔理论认为草书首先要写出中锋圆润劲健的笔画,即合笔法。孙过庭《书谱》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次是在草书笔画使转中笔势挥洒龙跳虎卧,写出笔锋,即出笔锋。当高手充分利用毛笔性能写出异常精彩的杀尽中山兔的笔锋,自然笔意出神入化,瑰丽高雅,充分展示了毛笔字的艺术性,即极笔性。
笔势是指草书点画,线条在行笔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所以笔势是建立在娴熟的笔法和结构基础上的,笔意则是统领笔法,笔势,章法,通过构思布局,使作品产生和谐统一,笔脉相通,生动活泼的节奏和效果,正如张怀瓘所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
草书遒劲,苍劲,秀润各种的线条质感、力度不是出现在表层,而是表现在点画中,若不是全身气力的功用,秉笔直书,一气呵成,章法一致,笔调统一,是很难左右逢源,欹侧相宜,应付裕如的。
沈尹默先生在谈"笔势、笔法、笔意"的关系时指出:“离开笔法和笔势去讲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笔势乃是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特殊姿势的写法。二者本来是有区别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书法创作的根本途径应是以意用其力,以力成其势。
书法各体的点画线总是由起笔,收笔,中途笔这三部分组成。但草书的这三个部分却不同于正书,它表现的变化多端,很多地方并不能像正书一样可以确切地说明是方,是圆,每一种起收也没有固定的路线图。藏露,方圆,正侧的范围较大,形式和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草书的起笔比正书简省得多,即使藏锋也是在一个快速的小幅度动作中完成,是在笔和纸相交瞬间和中途笔交融在一起进行。起笔以圆为主。今草的收笔因受楷行笔画影响,带上一些行楷笔画的收笔笔意。反捺反钩挑,以及所谓悬针,垂露等。
在草书中笔形最复杂,最富变化,同时也最见草书精神,意味的是中途笔。有时中途笔一连几个字,这样必须使用中锋,所以中锋用笔是草书的基本笔法。
笔势,‘草以使转为形质’‘使’就是笔的上下左右的运动,‘转’是曲线的转换方法。草书主要特征是由使转来完成的以及它的线形线质。草书书写在使转中最关键的是笔形和控制笔的能力。有行无列、无行无列是草书章法的两种行为。
草书是一次连续的过程,在用墨用笔的过程中是气韵不断的。有时一笔书写几个字,写一个字也要上下‘笔断意连’,节奏段落也要承上启下,几个节奏段落来完成整篇的大组合。大草、狂草比小草不好写,但它的艺术性最强,‘意在笔先’很重要。
在改造好字形、安排好整体的构图效果以后,就要注意节奏运用了,在轻重点上,要通盘考虑,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书写。在书写时,下笔以后就不用再去考虑具体的细节,而应义无反顾的精神果断的一气写成。经过长期临帖养成书写能力,自己的创作水平会逐渐成熟起来。
草书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如何理解?
纯粹从技术从形式角度(非艺术非情感思想),总体来说,笔法是微观技法,笔势是中观行气,笔意是宏观编排把控基调。
一般来说,首字一落,基调大局已定,剩下的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中间的各种变化在框架之下,无所不有其极。
笔法决定线条品质质量,笔势决定线条吐纳沉浮、坐卧行飞,笔意决定线条风格品格,或厚重或灵动,或粗砺或文雅。
写字的终点是(他人)技法,技法的终点是(自我)风格,风格的终点是艺术(情感思想)。
张旭喜涨,王铎喜缩,米芾喜方,怀素喜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带来不同的笔势,进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在草书上,绿和缘,高和亭,各有怎样的区别?
草书,很多字的区别往往在一些细节上,多一点少一点,多一个折少一个折,同一笔画的不同朝向等。
而问题中的绿和缘在《草诀歌》中已经作了分别。当然,最直接的当时就是从古代各名家的书法作品中来看区别!
而高字和亭字,注意最后一两笔的区别。
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行草:首选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圣教序》及其手札;领悟和天赋高点的(个性)选米芾、苏东坡、何绍基、赵之谦等。
草书:首选《书谱》、张芝草书、二王草书、旭素;第二层次(个性)山谷、王铎、倪元璐等。
行书字帖首选当是《怀仁集王圣教序》这帖是学行书者必学之帖,历代书法有成就者皆对此帖钟爱有加,临习不辍。然后《兰亭集序》;颜真卿的《争座位稿》《祭侄稿》。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如果行书有一定功底,也可临些赵孟頫的诸如《前后赤壁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小行书。
草书首选当是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智永《真草千字文》。若是对草书特喜爱,有一定功底,可学怀素狂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窃以为,狂草三大家:怀素、黄庭坚、王铎。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太白忆旧游》;王铎的狂草书帖较多,可酌选几本。
这些书帖是我所临书帖的大部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_a***_]书帖。不过这些字帖也足够临几年的时间了!
既然这么问了,说明楷书基础已然打好,但是问题需要修正,你应该想问行书和草书,而非行草。既是为了入门,那就纯粹些,时而行书时而草书并不利于你的学习。
看到不少人推荐一堆名家字帖,殊不知有些并不适合入门,一上来就学《书谱》没几个能写好,书法要讲究循序渐进。以下来自《书道拍案惊奇》推荐的行书和草书入门字帖(行一草二),仅供参考。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这是被历代公认的行书入门最佳范本,虽然是碑刻,上面的字的确来源于王羲之。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功夫深的人会发现,如知、趣、或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遗失,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智永《真草千字文》
草书呢也是今天广泛应用的一种字体,流利的写法,简单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受到大家的喜爱,对于初学者在选择字帖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大家就得先了解下什么是草书,好的草书都是哪位书法大家的?...
草书呢也是今天广泛应用的一种字体,流利的写法,简单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受到大家的喜爱,对于初学者在选择字帖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大家就得先了解下什么是草书,好的草书都是哪位书法大家的?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不是随意乱写而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章草呢是隶书草写,字字独立,保留着隶书的笔意。今草退去了隶书形迹,加快行笔。狂草呢体态肆意,字体大小不一,神***飞扬。想要学好狂草就必须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还有爆发力。
初学者必须具有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之后才可写草书,众多的草书字帖里面,个人认为不可以随便选择一本,有些是不适合初学者的,比如:张旭,怀素的书法,他们都有着各自独特风格和境界,适合有基础的去学习。初学者适合临习一些直观易懂的书法,比如草书千字文也是一部经典的草书范本。还有书法气韵贯通,用笔清秀且精到的韩道亨 《草诀百韵歌》,孙过庭的行气贯通,轻松潇洒的《书谱》都是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他们的字体都比较标准,受到大家的认可。
我推荐王羲之十七帖。先看帖,不要急着临帖,多看几遍,这个帖子到底好在哪里。从字的大小,提按,长短,正侧,疏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维妙的变化。呼应关系,断连等等。然后再临帖。我也是正在学习阶段。再者圣教序必临。个见。
为什么说行书是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书法当中的行书一般意义上的定义是:
什么是行书?答: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行书是不同于楷书也不同于草书的一种书体。
我们都知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横平竖直而且是笔画之间没有连带。而行书在书写中笔画之间是可以有连带的。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是怎样的一种美?
谢谢邀请! 赞同子衿书法的评论! 成亲王其楷书传世最多,其行书爱莲说总体风貌清新自然 气韵流畅 结字端庄雅致 用笔圆润犹如溪流涓涓,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美。就像人之呼吸韵畅。 成亲王行书总体上赵孟頫要多一点。赵体漂亮妩媚却少了钟繇二王的风骨和奇绝。看上去美不胜收但却少了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 对于美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有人喜欢牡丹的雍容,有人喜欢桃李的妖艳,陶渊明爱菊,朱自清爱莲……! 浅见拙识,望勿见笑!🙏🙏🙏
成亲王是清代中期的帖学名家,他的书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馆阁体。
成亲王永瑆是乾隆的第十一子,自幼爱习书法,除了乾隆年间与其兄永瑢一同担任《四库全书》的总裁官,以及嘉庆年间短暂掌管户部和吏部外,他基本上没有参与朝政,而是潜心研究书法和诗词。
这让他避开了纷乱的朝廷纷争,得以善终,但同时由于缺乏政绩而未获得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他的子孙每次袭封都要降一级。
他的书法根基是欧阳询楷书,这是乾隆早期的时代风气,当时的皇公贵族都是从欧体开始练习书法。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是怎样的一种美?
圆润温婉,秀泽闲雅。
成亲王为乾隆十一子。嘉庆皇帝的哥哥。少年时期着力于赵孟頫书法。因其得天独厚的***收藏,遍学历代名家。与翁方纲,铁保,刘墉四人合称清四家。在乾隆、嘉庆年间,成亲王书法独占鳌头,无人能出其右。
《爱莲说》是成亲王在嘉庆二年写的。行书。结合了赵孟頫圆润的结体和董其昌秀妍的用笔,雍容之中不乏灵秀。意韵优雅,逸气纵横,丽质天成。
成亲王所处的年代,正值盛世。这个时期的书法,是清代书法的高峰期。成亲王,铁保,翁方纲,刘墉,都是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被称为书法中兴期。而成亲王博涉诸家,兼工各体。居四家之首,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对清代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爱莲说》是成亲王书法中的精典之作。如同文中写道的“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书与文相得益彰!
成亲王行书《爱莲说》,写于嘉庆二年,这幅书法作品是怎样的一种美?
成亲王《爱莲说》行书书法
之美,可以说与其作品内容本身提及的三种名花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作品不仅表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君子气质,而且自然流露出菊之隐逸和牡丹之富贵等多种美感。
随着社会的物欲横流,却发生着人情被淡漠、爱情被践踏、亲情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这喧嚣的生活中疲惫着,应和着?又有多少人忘记了儿时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朗朗上口的诗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草书字体样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草书字体样式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