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期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期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行书的话我建议你从行楷开始这是一个过度阶段,赵孟頫的字帖就是个很好的范本,字体规范,漂亮!
练完了赵孟頫的行楷之后,你可以练一练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公认的天子第一行书,
唐伯虎,米芾的行书也很漂亮!古代的书法大家很多,看你的个人审美了!你喜欢哪个就去练哪个就行,只要对路,练着顺手就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千万不要先学欧楷、柳楷,因为,这两种楷书字体,没有兼容性,写得多么漂亮,最终写不了行书,而且向其它字体过渡极其困难,无法贯通。
这个实例充分说明,自学者最容易犯的失误就是不考虑日后学什么字体,只顾眼前,比如,就喜欢欧楷、柳楷,怎么看都顺眼,而对别的字帖一点儿不感兴趣。殊不知,学习书法第一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适合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将走什么路子的大问题……
恕我直言,在柳体基础上想练行书,恐怕不行了。因为,柳体的笔法、字法特性所致,笔性手感与行书不吻合,无论是练二王,或练另外哪一家的行书字体,都比较难。
因此,我建议你,暂时先放置柳楷,重新学起,并且规划好路线。例如:
一个是,学王羲之的楷书~行书。
另一个是,学赵孟頫的楷书~行书。
再一个是,学文征明的楷书~行书。
特别提醒一下,不管练哪位书家的楷书~行书,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其一,必须按正规的训练套路进行,如图:
其二,楷书必须练小楷,行书必须练中楷。千万不要练大楷! 所谓大楷不是纯粹的传统书法,是当代人伪造的一种现代字体……
在接下来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有三个要点有必要强调一下: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我的目标是楷书和行书。不写草书的原因是不喝酒,没有意境。具体规划是柳公权,赵孟頫,柳公权,王羲之。
柳公权学楷法,赵孟頫学行法,柳公权学楷意,要达到写楷书要有行意。
第二阶段,王羲之,写行书讲究楷法。
个人认为临写圣教序也可以!其实不论从哪个朝代哪位书家开始应该都不算错!因为圣教序是行书典范!但只可临写单字!因为是集字,所以没有什么章法可言!主要是临写行书用笔和结构!行书讲究变化,多临写一些有特点的字!如非要通行或通篇可以临写心经部分!
接下来可以临写王羲之手札!着重临写章法!比如二谢,孔侍中,丧乱得示等,
我临的二谢帖
当然可以接着临写其他书家的!因为所有行书都源自魏晋,哪条路都不算跑偏!我最近写王铎!下图为临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期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期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