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湖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湖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湖北省最著名的书法家是谁?
米芾是当仁不让的最著名书法家,还有曾任黄州刺史的苏轼,但他不是湖北人。米芾的代表作《蜀素帖》是十大行书之一,后世再无湖北人达到此高度。
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公元1107年辞世,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迁居襄阳,因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在宋徽宗时期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诗文、书画俱佳,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至今在襄阳有米公祠纪念这位著名书法家。
湖北武汉11岁小朋友把草书写成这样,还获得书法大奖,你觉得是天赋还是歧途?
十一岁小孩的这幅字,是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瞻近》等几段。
临的相当不错。但已经具有和大人初学时,把字形写的大小一样的毛病。其原因是实用规范字教学、训练的结果。
这个年纪的小孩,能把唐楷写的非常好的也为数不少。(下面是西安市小学生作品展,大家看看)
至于是不是天赋,现在当然无法看出来。尤其是临帖。网上一大把有名无名的临帖作者,临帖没问题,自运就象从天上掉到地下。比如那个***建老师。
当然,没有天赋,对书法一点兴趣和敏感都没有,当然就不会临到这个水平。
至于歧途,想多了。那些固执的以为只有唐楷是唯一正途的愚顽见解,才是真正的歧途。
小孩心里没有陈腐之见,学什么,反而都比许多大人要快。
这道题虽然没带教育标签,但是我觉得其实就是教育问题,所以还是说几点意见,跟朋友们商榷。
11岁的小朋友把草书写到这样的火候,还获得了书法大奖,先不说天赋,直接告诉你,跟歧途一丝一毫都联系不上。书法是一门艺术,11岁的孩子在这门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造诣,这就是成才,怎么会想到“歧途”这个词语呢?这是成才之途,是正途,不是歧途!
可能在题主及一些人的心目中,只有会考试,考上大学才是正途,其他的路都是歧途。这是一种错误的成才观,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
以这种教育观去教育孩子,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以这种成才观去要求孩子,则是要求孩子用自己的弱项去跟别人的强项比拼,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强项,放弃自己最优的发展方向,让一个有天赋的人变得平庸不堪。
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找到孩子的最优发展区和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助力孩子成长,让孩子的天赋在后天的助力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这方面的专才。一个书法家,哪怕数学考个0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11岁的孩子,草书写成这样,确实已经很有功力了。这孩子有书法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天赋只是人的擅长,并非是天所赋予的。只有对这个擅长加以强化和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天赋。
我们有些人可能只看到孩子的草书,以为11岁的孩子写这样的草书是贸然前进是好大喜功。其实,不会爬的孩子是不会走路的。这个孩子草书写到这样的火候,是经过楷书、行书阶段的过渡而来的,孩子的楷书行书的功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草书才会有根底。一个楷书行书都写不好的人,是不可能写好草书的。
这名叫做吴果然的孩子,书法方面的天赋已经展露无遗,但是,从来没有缺席努力的天赋。让我们祝果然小朋友,在书法的路上越走越好,成为一名书法家,为传承祖国书法文化作出贡献!
应该说是小小年纪却功力深厚,所下的功夫肯定不简单,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付出了,得奖了,比那些没有根基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好。
至于天赋,那肯定是有的,搞书法耗费人生,但有天赋是前提,不是人人花了时间就可以成功。
说歧途,则言重了,故作惊诧了。
大概担心今后专务得奖,迎合评委,***如他的追求就是那样,你也没办法。***如他日渐领悟了书法的崇高,甘于寂寞,今后超凡入圣,那就更好。
总之顺其自然。
艺术这东西,最最宝贵的,就是自然。
艺术的追求,离不开热爱。
你上纲上线地成天教训他,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共同讨论!
湖北11岁小朋友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很多人不相信,认为一个11岁的孩子不可能接触到草书。
或许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先来看看这位11岁的小朋友的草书作品。
吴果然从6岁开始学习硬笔书法,7岁开始学习毛笔书法,他从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入手,学了三年的楷书,从11岁就开始接触行草书了。可以说,小小年纪的他经历了一个专业书法学习者的学书历程。
吴果然在书法学习上成绩不菲,他在书法报全国少儿书画现场大赛行草书总决赛中获评“全国十佳少儿行草书之星”,在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有人说这是天赋,有人说这是误入歧途,但是我觉得天赋不是说天生什么都会,可能是比别人学得更快的一种能力,还有与生俱来的爱好。
说误入歧途的人我觉得有些牵强了,虽说先学正书再学行草书但是这位吴果然已经有三年的楷书基础了,并且能把草书写得这么好了,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只能是点赞和学习。
况且这种水平是多么成年人都不一定能达到的,这位小朋友值得表扬!看他的行草书作品,已经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了,其纯熟程度不亚于一个学书多年的成年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
这字出自十一岁的小朋友之手,“果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太棒了!这草书可以说许多人练一辈子也难以达到这等水平。老汉我写了60年的毛笔字也是望尘莫及,打心眼里由衷地佩服。
羊毫,兼毫,狼毫在书法中的楷行草哪种字体里发挥最大的作用?
谢谢邀请。 狼毫属于亳毛硬性、坚挺性的笔毫。写出来字的线条比较生硬、坚挺。吸墨性较弱。狼毫弹性强。
羊毫毛笔,吸墨含墨较强,善于书写淋漓类的书体。当然,也能写出较坚挺的字出来的,这个也是根据作者性格而来的。羊毫弹性强,要好羊毫才会达到弹性强。
一枝好笔强、弱性好与劣,主要是根据在书写过程中,笔毫在书写时,需要变换动作时的还原程度快慢,决定毫毛的强性之强弱。还原快、还原如作者意,就是笔毫弹性好、弹性到位了!
至于兼毫笔,属于中性笔毫,由两种不同弹性毛组合而成的毛笔,一种是弹性好的,另外一种弹性差一点的,合二为一的毛笔,使其达到中性,叫兼毫毛笔。也有可能是某与某结合的,可能是另外某与某组成的,现在制笔与以前不同了,不断更新呢,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了。书写可能不及羊毫、狼毫,中国绘画上用的多点。画家无弃笔,用旧的笔、只有几根毫在笔上,也不要扔掉了,各有用途。使用什么毫也是个人习惯行为而定,具体表现什么效果而定。
上述三种类型笔毫,各自有各自的长处持点。多实践就自然知道掌握好了。书写到了一定时间、具有一定的功夫了,笔的好坏程度也是无所谓的事情了。手上有钢,擂锤还能切菜。[捂脸]
对初学者来说,羊毫写草书;兼毫写行书;狼毫写楷书。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随着学书的熟悉和深入,这几种笔都可以互换书写各种书体,由于不同的毫,其软硬度不同,书写者可用不同的笔写出不同风格的书法。用长锋羊毫写草书作品和用狼毫写出的草书就有明显的不同。用长锋羊毫写草书,周旋余地广,能随意提按,纵笔为主,运用自如。只有用长锋羊毫才能写出笔画老辣、毛涩如千年钟鼎、万岁枯藤的线条。近而达到使笔画提按有度、斑驳陆离,效果如蚕食虫蛀,使人观之恍若隔世。杜甫曾有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只有用羊毫长锋才能写出笔干墨淡,神明气足,一片浑茫,润之无比的草书作品。写什么样的字,用什么样的笔。写出的书法作品的效果会有明显不同。所以说要充分了解羊毫,兼毫,狼毫各种毛笔的特性后,才能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毛笔去书写不同的书体。
秦国时,人们用竹签写字,蘸墨很不方便。当时的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时,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有次他灵光一闪,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写字,可是不吸墨。他就随手甩到一边的石灰坑里,结果又被他发现经碱水浸泡的兔毛变柔顺,吸墨了,于是就有了毛笔。
考古发现最早出土的毛笔,是在湖北曾侯乙墓。当时的毛笔,竹制的笔管,将兔毛用麻丝缠绕包裹在笔管外边形成笔头。
蒙恬后来不断改良毛笔,用羊毫为表,狼毫为里,夹在枯木中加以捆绑。再后来工匠不断的改进工艺,毛笔就成了后来必备的书写工具。
狼毫笔锋较劲健,弹性较好;羊毫笔锋长且柔软,吸墨量大;兼毫趋于两者之间,比狼毫的储墨量大一些,比羊毫的弹性大一些。
一般意义上,狼毫制作原料稀少,所以比较贵重,真正的狼毫比较少见;羊毫价格便宜,且经久耐用;简毫建有狼毫和羊毫的长处,价格适中。
狼毫弹性好,笔锋锐利,适合写晋唐小楷,魏楷中锋利的刀锋味,也适合用狼毫来表现。
篆书适合用羊毫或者兼毫,但是像铁线篆这样要求笔笔精致的书体来说,用狼毫比较容易把握。
而隶书用什么毛笔也不能一概而论。像圆笔舒展一路的可用羊毫,如《石门颂》;像波挑分明一路的就可用兼毫或者狼毫。
至于行书、草书可用兼毫或狼毫表现出流畅性。
其实,什么毛笔适合什么书体,也不是绝对的,这个跟书家不同的审美观念有关。不同时期在不同场合下,对毛笔及字体的选择也会不同,这说来也是书法美学中的辩证法。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关于用什么笔写什么字体,并无特别的要求,更多的是个人习惯。
我个人的习惯:狼毫写小楷,兼毫写大楷,行草书用羊毫或兼毫(中长锋)
题主如果在选择的话,建议把几种笔在不同的书体中用一遍,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对于毛笔的分类作用来说,一般从笔的软硬程度分为,羊毫笔、兼毫笔和狼毫笔。其在各种书体中的作用来说,由于其软硬程度不同所以对书体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羊毫笔是用纯羊毛制成,其毛较软,易于吸收墨汁,所以对写行书有很好的效果。由于其较软,灵活性较强,对于行书的转锋也较好掌握,故羊毫笔是书写行书的好选择!
兼毫笔是制作毛笔时,为了增加其硬度,在羊毛制作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黄鼠狼的毛,故被叫做兼毫笔。其作用时软硬适中,便于控制。这种笔对书写楷书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楷书方正,笔画有力,棱角分明。因此在书写楷书时候需要表现出一种力度,使其看起来更加阳刚正气。所以兼毫笔比较适合楷书这种书法风格!
狼毫笔顾名思义就是用纯黄鼠狼的毛制作而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硬度最高。由于其硬度较大,笔锋便不易控制,这类毛笔比较适合草书和狂草。草书和狂草的表现形式就是圆润光滑,[_a***_]连绵。在字与字之间经常会一气呵成,也常常会呈现出飞白之效果。狼毫笔也更好的展现自身特点,利用笔尖在宣纸上快速游走来展现出草书之美!故狼毫更适合去书写草书和狂草!
上面只是毛笔的一般特性,由于笔锋长短也决定了书体的用笔。所以事实并无绝对,不管什么书法形式,多试多练总有一款毛笔是适合自己的,您说呢?
米芾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在继承二王书法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终以行书名垂千古。
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尤以行书见长,笔法八面出锋、波诡云谲,我曾多年练习、揣摩米芾笔法,将其笔法特点总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藏,即藏锋,笔锋深藏于内;露,即露锋,笔锋显露于外;二者是行书中常用起笔技巧,米芾在一字之中运用之妙,藏露相间。例如《米芾 · 蜀素帖》中“垂”字,横画起笔藏露相间:
古人作书,强调笔笔中锋,到了米芾这里,改变这一规则,***用“中侧并举”。中锋即时刻将笔心在点画中间行走,侧缝即用笔尖、笔肚一侧书写。如《米芾 · 苕溪诗帖》“壑”字始终应用中锋:
而在《米芾 · 苕溪诗帖》“花”字一字之中,则中侧并举、交替变化,神***外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湖北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