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颂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颂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选什么帖练好?
练习书法要有系统性,入口宜小,而后沿着一根主线层层深挖,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按此道理,学过颜楷,再学行书最好也学颜真卿行书。
有过挖藕经历的朋友知道,挖藕时,我们应顺着荷杆下去,找到藕后再沿着藕的走向挖,如此方能将一支藕完整地取出。否则伤了藕,泥进去就不值钱了。
“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
米芾的学书道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他从颜柳入手,逐步向上追溯,使自己的书法成体系地不断扩展,方成就了“八面出锋”的他。
颜真卿与王羲之一道,是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颜字尤其是行书,虽从王字出,但它又与王字有很多不同,自成体系。
颜真卿行书沿袭其楷书特点,中锋为主,裹锋而行,篆籀之意浓厚,古朴质拙。与王羲之行书比较,王字纤瘦,颜字丰腴;王字妍美,颜字雄强;王字圆润,颜字苍涩。
所以练习颜楷之后,应以学习颜真卿行书为宜,其三稿皆是可以学习的范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是一名书法教师,感谢邀请。
关于楷书学颜体,行书学哪家,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无所谓哪家的,只要选经典就可以了,历代行书大家都是可以的,关键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这里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楷书作为基础,一定是学的越扎实越好,千万不要急于去学习行书,不然的话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学书法,有了一个很好的楷书基础,选行书不必局限于某一家,但在选择上还是有推荐的。颜体楷书学好了,学习行书当然可以直接学习颜体行书了,这在很多用笔、结字上的衔接会更直观一些,所以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肯定有的人不喜欢颜体行书,这也没关系。颜体楷书的用笔和纯正二王一路行书的用笔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着格格不入,依然存在着诸多共性。所以,如果喜欢二王一路行书,就可以大胆选择,不必犹豫。
楷书练习一定基础后,可以学习练习行书。
关于行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公认的最好的两个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ping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但是我个人觉得赵孟頫的行书更适合新手入手练习,首先因为他的字帖墨迹比较多,可以临的贴也多,并且很多经典字帖广为书法爱好者喜欢。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岳阳楼记》,《秋兴赋》,《洛神赋》等。
楷书练扎实以后,可以接着练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由于是集字,上面***了王羲之行书的所有特点和韵味,其中有几十个字也是从《兰亭序》中搜集来的,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较高的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练好后,如果想写大字,可以继续推荐练米芾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笔法变化跳跃较大,对以后写大字作品也有帮助。
楷书练《颜勤礼碑》行书最好先学《祭侄季明稿》,坚持一大一小结合练习,相互促进,进步会很快的。练到一定程度。建议你再追二王,以取法乎上。为什么?我对此作了一番考究。
颜真卿的书法是源于二王一路。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是陸彦远的外甥,陸彦远的父亲是书法大家陸柬之,陸彦远传父书法,以传张旭。陸柬之是书法初唐四杰之首虞世南的外甥,柬之少学舅氏,极有成就。虞世南学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临习家书三十年不下楼,作品《真草千字文》流传至今。
学习二王宜从《圣教序》学起。
请秀出你感觉满意的软笔及硬笔书法,让大家欣赏一下,怎么样?
谢谢北燕老师的邀请。我发几张本人的硬笔拙作,凑个趣吧,这几张图都选自我最近的一个专栏《抱庸硬笔唐诗三百首》,请书友们批评指正。
硬笔书法是小众的,但硬笔书法的受众是大众的,可以肯定的是,练习硬笔书法的人群规模,远远大于毛笔书法。硬笔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应用书写工具,受众广,实践多,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因此被很多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书法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从自己的习作中找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多数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如果一直笔耕不辍,现在的书写往往就代表着最高水平。当然,考虑到灵感、状态的因素,今日的作品未必就一定胜于昨日。进入脱帖创作的阶段,就是不断的探索、尝试与突破,有顺利的,也有绕弯路的,但总体上是一个波浪起伏并逐渐上升的轨迹动态,一般都是会越写越好的。
浅谈。颂友书祺。
壹庸
确实比较喜欢书法,以前对毛笔书法比较喜欢,更是喜欢二王书风,由于条件的限制,近半年多的时间,上手写硬笔书法,其实不管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在书法理论上的没有明显界定的,可是,两者还是存在着差异。
说句真心话,对自己的硬笔书法还是算不上满意,可是没有办法,学习总需要一个过程,进步也是需要过程的,看大家都在秀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爱好者,我也跟风晒一晒,大家多多指点批评。
练字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书法不仅仅是练字那么简单,练字可以自己乱写一通,但书法不能乱写,既然叫书法,就是有一定法度的。
无论软笔还是硬笔,都要遵循法度。法从何来?从帖中来,帖者,古为上。临古帖,写出来的字才比较耐看,比较有书卷气。江湖体中不乏有好看的字体,但无法从中感受到书卷气,江湖体写得好是一种艺术,但它不是书法。
此处留两幅本人字迹,水平较拙,忘广大书法大神们批评斧正!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两年多来一直看孙子。在防疫抗灾的困难日子里,很多朋友以笔为***援前方白衣将士,我也趁孙子睡觉时拿起笔伧促的涂抹了几张,不尽我意,趁楼主邀请也拿出来晒晒,见笑了。
本人书法爱好者一枚,喜欢临古帖,喜欢行书,练习各种笔法,提按、使转、捻管、揭笔等,硬笔临古帖主要是以读帖为主,体会古人笔法及巩固功力。发几张临习作品供大家欣赏指正。
如何理解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的关系?
什么是笔法、笔势和笔意呢?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笔画有沒有弹性和骨力全在于用笔。所以笔法决定笔画的质量。
笔势,是笔画的形态和笔的走势。笔画按照笔的走向就围成了字形。字形的形态不同字体也不同。所以笔势决定结体。
笔意,就是通过笔画、结体和章法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即神韵。.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笔画的质量就没有神韵;没有神韵字的形态再好也是有形无神;而神韵是寄托在形即笔画和结体中的。所以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互相寄托、共同依存的关系。其中,笔法是基础,笔势是手段,笔意是灵魂。
笔法、笔势和笔意是一幅书法作品成败的关键,质量好坏、品位高低全在于此。
笔法,早在隶书的汉代,就有“八法”之说,后来发展为楷书的“永字八法”,何为“永字八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因永字的八种不同笔法,基本涵盖了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由此生发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笔法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也就是说笔法的基本原则是中锋用笔,基本特征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基本笔画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为笔势,古人把笔势归为笔法范畴,如米芾说:“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这是关于“八面出锋”的书***书了,即笔势,字有八面的体势,智永禅师的字虽有八面的体势,但缺少钟繇书法中的那种法度、精神。笔势是以笔法为基础,又因时因人不同而不同,笔墨的时代性、古今之别、肥瘦、方圆、拙妍等等,并不是由笔法决定,而是由笔势生成。故“法”是势的基础,“势”是“法”的必然。 何为笔意,即意象,古人这方面说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云海、草木鸟兽、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会启迪思想智慧,表现在[_a***_]中。颜真卿和张旭关于钟繇《书法十二意》的问答,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笔法、笔势及笔意。 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大同小异,隶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而言,笔法更为简单,横平竖直,撇捺折,隶书的点一般为短笔画,钩为撇或捺状。故隶书的笔势特别重要,汉隶三百碑,风格无一雷同,并非笔法所致,主要是笔势之别。唐隶、宋隶、元、明,乃至清隶书,笔势因时因人不同而异,产生了千姿百态的隶书风格。由此而产生的笔意,唐隶肥媚而妍,宋、元、明隶书逐步走向恣意挥洒风格,清隶个性张扬,个人面貌强烈。笔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烙上了个性痕迹。 由此可见,隶书的笔法、笔势和笔意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隶书一定与时代同步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隶书(特指汉隶。唐隶、元隶、明隶、清隶除外,因为只有汉隶才是正宗的隶书)的笔法为中锋用笔(中锋用笔,圆笔、方笔均为中锋,卧锋也是中锋),逆入平出,横平竖直(注:没有绝对的横平,也没有绝对的竖直),蚕头雁尾(记住:蚕无二设,雁不双飞),主笔突出。逆入,即起笔回锋,行笔平铺,收笔护尾。需要说明的是,空中回锋也是回锋。空中回锋,写出的隶书有灵动之感,且精、气、神十足。
上图为当代隶书大家张继的隶书作品。
笔势,专指书法的意态和气势。由于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用笔、结体的不同,使点画在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由此适应的用笔规律。关于隶书的笔势,这个可视情况灵活掌握,灵活运用。总之,无论用哪种笔势,写出的隶字都要有势。势,即“神彩”,就是在笔法不变的基础上,根据章法布局需要,适当改变字的姿势,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上图为郑板桥的所谓的“乱石铺街”式的书法作品。
笔意:指书法创作中表现的书法家的风格、意态和情趣。关于隶书的笔意怎么应用问题,我的观点是,书者一定要先师古,多领悟。师古,就是要多临汉碑、汉代摩崖和汉简。领悟,就是要在临帖中不断领悟古人的书法精神。建议题主多看看张继的隶书作品,多看看刘文华的隶书作品,多看看张建会的隶书作品,多看看毛国典的隶书作品。笔意,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主要靠书法家自己去悟。
上图为当代隶书大家张继的隶书作品。
以上为小编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颂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颂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