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浊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浊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多人都说欧楷写大字不好看,你怎么看?
在书法上,很多字体并不能简单放大或缩小。欧楷写得太大,其优点就会转化为缺点,反而显得松散。
古人写字,受笔墨纸张的限制,大多写得较小,现代人临帖时,总喜欢将其放大了临。若放大在两三倍之内,问题还不大,但放得过大,往往发现并不好看,这是为何呢?
简单举个例子。在汽车设计上,往往先要制造一个小的车模。如果某个零件与车身的缝隙是0.1毫米,这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可当按车模等比例放大100倍时,这条缝隙就会变成1厘米了,那样就没法安装了。
书法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不同大小的字,所使用的笔法是不同的。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观念,有人以为,小字的笔法简单,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字越小对笔法的要求越高,越要精细。
其次,不同大小的字,结体方法有所不同。以欧体为例,欧体的一大特点是硬瘦,这样的字显得挺拔、硬朗。但若将其放得过大,其硬瘦反而变得干瘦,字内显得空、散。
这就如姚明那样的大块头,必须要有大量的肌肉支撑他,如果太瘦,就会如一根竹杆一样,让人担心风都可以将他吹跑。
其实不只欧楷如此,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也是如此,放大之后就会显得空。
很多人都说欧楷写大字不好看,欧楷、柳楷不适合写大字。而颜楷才适合写大字。
理由是:欧楷中宫收紧(内擫),颜楷中宫外拓。
意思就是说,细腰的美女不能长得人高马大,只能是袖珍型。
而我看中国女排姑娘个个身材修长、健康漂亮。
写书法有个术语叫“中宫收紧”,也就是一个字的中心位置笔画要写得紧凑一些。这反映在字体上来,也就是要“腰细”。
其实这绝不是欧楷不能写大字的理由。
有些学欧者,甚至十几年学习欧字,也难以写出体态丰盈,而又不失欧味的大字,春联也写不好,索性就说,学欧体写不好大字。
其实,写大字欧楷和写中字欧楷的用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大字绝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版。这才是欧楷写不了大字的根本原因。
卢中南老师就善于写欧楷大字,他说:“大字楷书运笔讲究重、缓、稳,不可轻、快、滑,也不建议做作地颤抖顿挫。起笔、行笔、收笔力度要送到位。”
很多人想练习隶书,那么隶书的基本笔法是如何的呢?
这秦朝末以来到两汉期间产生了很多的隶书作品,比如《曹全碑》、《乙瑛碑》、《西峡颂》、《石门颂》、《张迁碑》等等,都代表着隶书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人们学习的经典范本。
隶书自篆书出,因此隶书的笔法首先是篆书的用笔,线条要求中锋用笔,在篆变隶的蜕变中,形成了蚕头燕尾的字形特征,这也是书写中需要把握的一个笔法特点。
藏锋起笔。
一般隶书在书写时要逆起笔,意思就是要让笔尖行走在线条的中间位置,以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
一波三折。
由于隶书字形的特点,在隶书的书写中要有一波三折的效果,起笔时向左下,行笔略平,收笔时要向右上挑去。但是每个字当中燕不双飞。
隶书同篆书一样,笔法简单,并不那么复杂,但是对初学者而言,要掌握好基本的书写能力,比如字形、点画、章法等等。
我是听雨草堂主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隶书是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它从远古走来,笔画苍老、方劲古拙,给人一种沧桑的残缺美。隶书的出现,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隶书有别于篆书和楷书竖长的字型,结字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方劲古拙,如龟如鳖”之说。
隶书的书写法则可简要概括为: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如龟如鳖,折笔藏锋,重浊轻清,一波三折,外方内圆,斩钉截铁。
蚕头雁尾:横笔下笔像蚕虫的头稍向上朝,收笔像雁鸟的尾巴一样往后翘起。
雁不双飞,蚕不二设:就是一个汉字书法当中不可有两个“蚕头雁尾”出现。
一波三折:欲右先左为一折,右往为二折,至尽处收回为三折。
中敛旁肆:字的结构中间收敛旁边放开。
如龟如鳖: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
重浊轻清: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
斩钉截铁: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方劲有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浊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浊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