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从何字体转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从何字体转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谢谢三千里马君之邀请!
东汉文学家许慎(现漯河市召陵人)在他的名著《说文解字》中云:“汉兴有草书。”
上图为西汉时期的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西汉)。也就是说,草书在西汉时期就产生了。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话,早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就出现了草书了,那时的篆书草稿(也可以叫“草篆”),不正是草书产生的萌芽吗。
上图为西周时期刻在铜器上的草篆《散氏盘》局部。
那么,为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草书的产生圈定在汉初呢?这是因为战国和秦朝时期出现的草书只是“篆草”。篆草,只是草书的雏形,她处在有待完善的状态,等待后人去完善她。
上图为东汉张芝冠军帖。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被你说对了,草书就是产生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这段时间。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文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先后产生了小篆,隶书,草书。都是为形势所需而创造的。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互相吞并,由分裂而统一,最后又走向覆灭的短短几十年,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谁的信息快,谁就占据先机。秦国在这方面领先于其它诸侯国。他们的隶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书状中记载,草书产生的年代在秦国消灭六国之时。当时的攻战频繁,战事紧急,篆隶难写,为了战场应急,草创草书。
草书的产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要说草书,必然要涉及到隶书。隶书大家都知道他的创作者为秦时的程邈。我们今天对隶书的认识和古代的隶书刚好颠倒了。程邈初创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的楷书。
梁武帝草书产生于秦时期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原因就是对楷隶的概念存在模糊。把这条存有疑问的线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创草书,是历史上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草书的创造者是史游。凡是记载草书的诞生,必然要说到史游。史游为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官。时间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为当时的童蒙识字、自然常识读物。类似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对于史游创造的草书,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汉元帝为西汉第十一个皇帝。从汉元帝到东汉末年,时间间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当于从现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时间。想想都够长的。东汉末年产生的草书,是由草圣张芝所创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与草书的关系没弄清楚。
草书是中国书法中一种表现形式,用于古人中非官方书信往来。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书写由竹简向纸的改变,便于人们书写表现形式,加之西汉时独尊儒术,需要大量儒生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及便于民间传播,正式汉隶及篆书就显得慢了。造纸术发明,一大批书法大家,如王義之,王献之等推崇草书。至此,草书在东汉末年两晋时期较为民间流传。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从何字体转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从何字体转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